第466章无极图(2 / 4)
上古何尝有图,但文字未备,画为奇耦,示文字之造端尔。陈氏不识古文古字,误码以为图也。陈抟作《无极图》,并非将古文古字误以为图所致,陈抟乃是按照《参同契》、《太平经》中道教的天道观演变而来,不过如黄宗羲所说是借周易的一般理论及术语,以建立其以“天人一体”为基石的炼养之说而已。
《无极图》
《无极图》-
形成过程
按《无极图》之“无极”乃道家用语,
《无极图》
非儒家说法。《周子全书》卷三《答陆子静书》:象山陆九渊书云:……岂宜以无极字加于太极之上。……希夷之学,老氏之学也。无极二字,出《老子·知其雄章》,吾圣人之书所无有也。
将周敦颐《太极图》与陈抟《无极图》相比较,图式基本上是相同的,第二圈“抽坎填离”图完全一样,其它只是由于道教立论于“逆以成丹”、儒者立论于“顺以生人”,而在每一圈的图式上解释有所不同而已。这也显见周敦颐《太极图》是原本于陈抟《无极图》。
《周子全书》卷十八有周敦颐游道观时题诗,题名:《读英真君丹诀》:始观丹诀信希夷,盖得阴阳造化几。子自母生能致主,精神合后更知微。可见周敦颐是信仰陈抟的丹道的。
又《周子全书》卷十九有蜀文仲琏“嘉定七年九月十三日敬拜濂溪先生祠下”诗:迹践心亲四十年,口吟手舞亦欣然。眼明当日清溪上,身到平生霁月边。天实有言谁启秘,道从无极独开先。持循不许秋毫失,期契堂中觌面传。
又潘之定《濂溪六咏》诗:当年太极揭为图,万有皆生于一无。动静互根谁是主,试于静处下工夫。这也都表明周敦颐《太极图》原本于陈抟《无极图》。至于周敦颐依儒家意旨加以改作,以后被理学家视为其道之精蕴所在,这便是陈抟创图学之后的演变了。
《无极图》-
东蜀卫琪
中阳子卫琪之《无极图》
《无极图》
元武宗至大三年(公元1310),东蜀卫琪向元武宗进献《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简称《文昌大洞仙经》)。卫琪在《文昌大洞经注·序》中谈此经原委说:三宝君复阐其始初之因,以示天人,谓兆之身皆吾之炁,兆之神皆于之真。欲使人人感知悉见,则复归于我,而不为炁运之所拘束,可坐致自然。因是,元始重演三十六章之秘。……又有宋明帝(时)陆修静,以帝一、雌一、雄一三经,或三言四言,句读长短不一,以附各章之次。……此经所载,皆天真内名隐讳,与人身中神炁相接,故在度人生神黄庭之上。是故内外互显,上下交错,盖取诸人身一小天地也。人能存养自己神炁,吟咏宝章,则天真下降,与兆身中神炁混融,是曰回我混合,形神俱妙,与道合真。……至元已卯,时方弱冠,受诵此经,迨今三旬,惟恨讹谬,十本九乖,元所从正。每思幼小曾阅三藏,颇记一二字,而不敢擅自订证,且天下经教,经大冶化炉之后,不复有闻。比岁薄宦西南,尝以此劝人,家至户到,往往好读,而琪以讹专讹,中心少宁。近因浪走江湖,旅邸静坐,默有所悟,辄将曩者注藁翻绎,以平昔所记三教经书,其间旨意合同者,随句解释,仍以大易,所谓、、、后天卦象,火候、帝尊玄炁等,各列一十三图以冠经首,俾人一披便喻……。
显示是元世祖焚经之后,即卫琪自序中所谓“经大冶化炉之后”,卫琪吸取宋元理学,仿《太极图》及《太极图说》而造作了《文昌大洞仙经》及《无极图》。在理论上他将道教“逆以成丹”与周敦颐“顺以生人”之说混合起来,成儒、仙混合物。他在自序中说:“虚无自然,人生自无中生”,这明明是周敦颐的理论。卫琪《无极图》中的“五太”(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认为也是依据邵雍《皇极经世》卷十二中所说:“太极,道之极也;太玄,道之玄也;太素,色之本也;太一,数之始也;太初,事之初也,其成功则一也”经修改而成。凡此种种,显见《文昌大洞仙经》及《无极图》系元代道教净明派的经书,是卫琪所造,晚于周敦颐《太极图》。故而肯定卫琪的《无极图》不是陈抟所传的《无极图》。
《无极图》-
陈抟其人
陈抟
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今安徽亳县)人,一说“普州崇龛(在今潼南县境)人”(又有人、西洛人、夔州府人诸说)。据宋人王称《东都事略·隐逸传》记载,陈抟“始四五岁,戏涡水”。年少时,好读经史百家之书,颇有诗名。五代后唐长兴(930~933)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仕进,从后晋至后周,娱情山水,凡二十余年。自言曾遇孙君仿、麞皮处士二人,谓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因入武当山,服气辟谷,但日饮酒数杯。据北宋人文同称,他于后晋天福(936~944)中曾入蜀,从邛州天师观都威仪何昌一学睡功“锁鼻术”。天福二年(937)在蜀时,有诗云:“我谓浮荣真是幻,醉来舍辔谒高公。”
《无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