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无极图(1 / 4)
《无极图》传说为钟离权传授给吕洞宾,吕洞宾又传授给了陈抟,陈抟将《无极图》刻在了华山石壁上。有一次吕洞宾又去看望陈抟,恰好宋太祖派人来召请他进京做官。吕洞宾问其是否应召,陈抟摇摇头说道:“紫缓虽荣怎及睡?朱门虽富不及贫!我如今正在潜心研讨《无极图》,哪有时间去做这种追逐名利的武夷之举!”陈抟所作《无极图》,是图学中最突出、影响也最大的图式。正由于有这个图式,后来才衍出了周敦颐的《太极图》。
无极的含义:
一、无边际,无穷尽。《庄子·逍遥游》:“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荀子·修身》:“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
二、古代哲学范畴。指派生万物的本体。以其无味、无臭、无声、无色、无始、无终,无可指名,故曰无极。《老子·第二十八章》:“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太极:
太极,我国古代哲学上指宇宙的本原,为天地原始混沌之气。《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无极即道,是比太极更加原始更加终极的状态,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上》。
一、《易经》:“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二、
宋代理学家则认为“太极”即是“理”。《朱子语类》卷七五:“太极只是一箇浑沦底道理,里面包含阴阳、刚柔、奇耦,无所不有。”清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
三、谓天宫,仙界。三国魏阮籍
《咏怀》之七二:“时路乌足争?太极可翱翔。”
晋葛洪《抱朴子·吴失》:“园囿拟上林,馆第僭太极。”《云笈七签》卷八:“太极有元景之王,司摄三天之神仙者也。”
理论概述
太极这一概念影响了儒学、道教等中华文化流派。《易纬乾凿度》和《列子》谈到太易、太始、太初、太素、太极宇宙五阶段说法。宋儒周敦颐在《太极图说》开篇就说:“无极而太极。”这把《老子》中提到的无极一词注入了理学含义。也就把无极的概念与太极联系在一起。清代乾隆年间太医院汇编的《医宗金鉴》则采用了五阶段说法(聂文涛谈《周易》):“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宇宙气生形,已有宇宙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
关于数层组合太极图渊源,有多种说法:
(1)北宋周敦颐所作。北宋潘兴嗣:“(周)尤善谈名理,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濂溪先生墓志铭》)朱熹持此观点(《周子太极通书后序》)。
(2)传自陈抟。南宋朱震:“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宋史·朱震传》)陆九渊:“朱子发谓濂溪得太极图于穆伯长,伯长之传出于陈希夷,其必有考。”(《陆九渊集·与朱元晦书》)
(3)来自佛徒寿涯。宋元之际刘因:“而或又谓周子与胡宿、邵古同事润州一浮屠而传其易书。”(《记太极图说后》)这个“浮屠”,就是寿涯。
(4)源自陈抟刻于华山石壁的无极图,经魏伯阳、钟离权、吕洞宾传给陈抟,陈刻之华山石壁,后来又通过种放、穆修传给周敦颐,周把它改造成了太极图。(《太极图辨》)陈抟刻华山石壁之事宋金元明无一人道及,此说可疑。
(5)源于《道藏·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清毛奇龄:“或云其图在隋唐之间,有道士作《真元品》者,先窃其图入《品》中,为太极先天之图,此即抟之窃之所自始,且称名有‘无极’二字,在唐玄宗序中。”(《太极图说遗议》)又说:“此在陈抟授图之前已行世者,是抟所为图,一本于《道藏·真元品》,一本于圭峰《禅源全集》,而总出于《参同契》,是真脏实据。”(《复冯山公论太极图说》)《真元品》即《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现代冯友兰、张岱年、侯外庐等许多学者赞成此说。近有人提出《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乃是周敦颐以后的著作,其后两品及后序也不是唐代作品,唐明皇御制序亦为伪造。(王卡《道藏提要》、李申《太极图渊源辨》)所据不一,尚有争议。
《无极图》-历史记载
据《宋史·陈抟传》记载:
黄宗羲所撰《易学象数论序》说:夫易者,范围天地之书也,广大无所不备,故九流百家之学,俱可窜入焉。自九流百家借之以行其说,而于易之本意反晦矣。
黄氏兄弟见解基本相同,但黄宗炎在《太极图说辨》中又说:
《无极图》演化为太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