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绝唱·天下的男人和女人的男人(1 / 5)
【引子】
项羽自刎乌江,以死相谢江东父老,为他传奇的一生画上了句号,也为将近四年的楚汉战争画上了句号。而刘邦,在战胜了他最强悍的对手后,也终于屹立于政治舞台的制高点。他们都努力了,也都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们用桩桩件件百转千回、惊心动魄的传奇往事,演绎着各自的人生,演奏出生命的绝响。回顾人生的精彩,我们发现他们有着太多的不同。这种不同包括外在和内心。
【1.手狠与心狠】
世上有两种狠角色:一种手狠,一种心狠。手狠的人,往往张扬其外,凶悍毕露;心狠的人,则会深藏其内,锋芒聚敛;手狠的人,手段直接,司空见惯;心狠的人,手法隐晦,不易察觉;手狠的人,其实并不可怕,因为你可以通过外在识别,而在心里有所防备;心狠的人,才真正的可怕,因为你会被其表象迷惑,从而放松了警惕,最后死了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手狠的人,其实内心不一定狠。项羽的手就狠,他铁血屠城,烹杀韩生、周苛,火烧咸阳,坑杀秦卒,打田荣时,“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这些都无不表现出其凶狠残忍的一面。诚如韩信对他的评价,“喑恶叱咤”,发起怒来都能吓死人,说的也是项羽之“狠”。但项羽也有柔情的一面。比如韩信还说,项羽“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则又体现出和蔼可亲的一面。再比如“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情感丰富而细腻,也就是韩信所谓的“妇人之仁”了。
心狠的人,最后的出手却一定也狠。狠到让那些平时手狠的人都会不寒而栗,刘邦即是如此。他不是简单地让你死,而是把你逼上绝路,让你慨叹天地之大却无你容身之所,但他脸上不会表现出来。他看到项羽被大卸八块时,他会掩饰住内心的喜悦,猫哭耗子般地抽泣几声,好像杀死项羽就可封侯的命令不是他下的。需要你时,他会满足你的任何条件,不需要你时,就会弃如敝履,对韩信即是如此。
手狠的人会激于一时之愤,却也会心生怜悯。所以,在荥阳拉锯战时,楚汉大军在广武对峙,相持太久,将士都很疲惫,项羽便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要和刘邦一对一单挑。谁赢了就听谁的,别让老百姓也跟着受苦!他怒了,但也会考虑到百姓疾苦、劳民伤财;心狠的人则不易冲动,不受外界影响,不为良心所动。所以刘邦会回复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不接项羽的招,也不拿老百姓当回事。因为那些对他来说本就不算什么。
手狠的人外露,广武对峙时,刘邦数落项羽,项羽一怒之下,一箭射中刘邦胸口;心狠的人内敛,所以刘邦会捂住脚面,说伤到了脚趾。
项羽欲杀刘邦的父亲,是暴怒后表现出来的手狠;而刘邦无动于衷,谈笑自若,则是冷酷无情的心狠。项羽杀义帝,是手狠;刘邦利用义帝之死大造舆论,欲致项羽于死地,是心狠。
手狠的人,会显示一种霸气。项羽对别人手狠,对自己下手也狠,乌江自刎,彰显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霸气;心狠的人,会显示一种韧性。刘邦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锐气,也同样表现得锋芒毕露。
手狠的人在表现上多属于感性;心狠的人在表现上则多偏于理性。在项羽与刘邦手狠与心狠的对峙中,理性与感性的特性,也在二人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2.感性与理性】
楚汉战争,与其说刘邦在军事上战胜了项羽,毋宁说是刘邦性格上的胜利,是刘邦的理性对项羽感性的胜利。
项羽与刘邦的矛盾,始于刘邦入关,而在鸿门宴之前,项羽轻易就相信了刘邦的解释,接着又在鸿门宴中故意放走了刘邦,这都是情感占据了上风。项羽负约,本是出于义愤,但他杀掉义帝,就有点操之过急了,只为自己一时的痛快,却没想到后果的严重,没想到会有人在这上面大做文章,说到底,还是太过感情用事了。
而刘邦呢,本来觉得关中王已是囊中物了,结果却被项羽封到了巴蜀(后来通过贿赂项伯获取了汉中),心里自是不甘心。但他知道彼时还不是项羽的对手,现在反抗,无异于以卵击石,所以他不动声色,还烧掉了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以示今后再无染指关中之意。而在刘邦内心,是没有一天不想杀回关中的,他只是在等待时机。当项羽与田荣火并,无暇他顾时,刘邦便毫不犹豫地还定三秦,进而还东伐彭城,直捣项羽的老巢。这个态度的变化,就充分体现了刘邦的理性:他不会轻易去做没有把握的事情。
在楚汉最初的军事对决中,项羽一味猛攻,刘邦处于被动,却并没有心灰意冷,而是慢慢调整战略,慢慢将被动变为主动,他一直在用理性的态度去应对项羽感性的冲击。在相持阶段,双方人困马乏,项羽开始表现得焦躁,居然要和刘邦决斗,刘邦其实也很焦躁,但他在更为焦躁的项羽面前却表现得悠然淡定,是理性战胜了情感。广武对峙时,项羽威胁刘邦要杀刘邦的父亲,刘邦不为所动,同样是在用理性战胜项羽的感性。鸿沟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