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绝唱·天下的男人和女人的男人(2 / 5)
,项羽轻信刘邦,最后被刘邦反咬一口,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理性与感性的较量。
常言道:小不忍则乱大谋。韩信甘受胯下之辱,这话如今成了人们承受打击的一剂良药,在失意落寞之时,便拿出来自我安慰一番。但世间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甘受胯下之辱呢?项羽不能,他是个感性至上的人,他不会委曲求全,也从不考虑后果,他只为眼前痛快。他坚持的是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人生信条。这是大将风度,绝不是王者风范。一个真正的王者,绝不会逞一时的匹夫之勇。刘邦就不逞匹夫之勇,他懂得忍,会考虑后果,会认真分析利弊,最终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判断。为了摆脱困境,他可以尿遁逃跑,也可以化妆出逃。他知道,暂时的失利说明不了什么,笑到最后的才是强者。
这就像下象棋一样,有人能看三步,有人能看五步。感性的人处事,会囿于时下情感或境况的困扰,目光停留在三步之内;理性的人看的是结果,是最后的输赢,目光已在五步之外,当然会超脱眼前的困局了。感性至上的人,有感情、重义气,但绝不会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因为感性的东西多了,便会占据理性的空间,这是为政者的大忌。
一直以来,项羽的感性总是在刘邦理性的笼罩下,滋生、蔓延,让刘邦牵着鼻子走,并一点点地蚕食着。到最后,项羽所有的感性都被激发出来,在乌江边上,做了最后一件、也是他生命中最为感性的一件事:结束自己的生命。
项羽自刎乌江,给自己的解释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其实这只是他自己的想法,他的手下并不这么想,江东父老也不会这么想。胜败乃兵家常事,没有谁会是常胜将军,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也不是什么过不去的坎儿。他们并不想看到项羽如此悲壮地了结自己,他们仍然需要那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需要那个霸气十足、威风凛凛的项羽。但项羽没有顾及他们的感受,他只求对自己有个交代。而这种交代,也只是想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一点慰藉罢了。
刘邦打败项羽,又被属下拥戴为皇帝,一次在洛阳南宫摆庆功宴,席间,刘邦回想过去,展望未来,于是问众人:为什么他能得到天下而项羽却失去了天下。有了话题,臣子们兴致一时高涨,纷纷大拍刘邦马屁,但对他们二位的性情却有个共同的认识,就是:“沛公慢而侮人,项王仁而爱人。”连刘邦手下的人都这么说,而且还当着刘邦的面,可见此言非虚,刘邦自己也认同。对人的态度,其实是一个人性格的体现。刘邦随性,自然不会将感情放在第一位,那么在表现上就会很理性;项羽待人诚恳,说明他和人交往是投入感情的,在行为上自然也就很感性。
无论感性还是理性,都是对一个人性情上的总体把握。事实上,人的性情不可能这么泾渭分明。感性的人也有理性的一面,理性的人,也会有感性的一面,只是程度不同罢了。人只有在完全放松,或是受到强烈刺激时所表达出来的感情,才是这个人最真实的情感流露。这种情感平时是不易被察觉的,因为人生极难平淡如水,也绝少大起大落,所以这两种情况出现的几率并不多。虽然不多,但也终究会有。幸好,项羽和刘邦都分别经历过这两种情况。最能体现他们彼时心境的,是他们各自做的两首诗:《垓下歌》和《大风歌》。从中,我们既能看出他们的胸怀、理想和抱负,也能看出他们在性情上的本质区别,堪称两首生命的绝唱。
【3.至情至性的《垓下歌》】
在垓下合围之前,项羽给我们的印象,一直是个铁铮铮的汉子。他身形高大,表情威严,易于发怒,霸气十足。总之,他是一个性格豪爽的人。他完全凭感觉做事,两军阵前毫不含糊,有着超人一等的自信。只是在战争的最后阶段,项羽稍稍流露出那么一点点焦躁。这是性情使然,因为他本就不是拖泥带水的人,他喜欢快刀斩乱麻的爽快。
当然,他也有一点点对战争的厌倦,犹如时下忙碌的白领,做完一天工作回家,歪倒在床上,不想说话、不想任何事,只想静静地待上一刻,出上一会儿神。所以,鸿沟议和后,项羽立刻起营拔寨,回军彭城,想去享受那份阔别已久的安逸。但是项羽想错了,战争远未结束。刘邦终于背信弃义,撕毁合约,将战争推向了高潮,也把项羽推到了死亡线上。在垓下,项羽终于走入了人生的困境,他多年来紧绷着的情感也一下子迸发出来,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的豪迈人生,也毫不掩饰地尽显了他的孤独与脆弱。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人都有脆弱的一面,不管这人外表是多么地强悍。也许,越是强悍的人,其内心会更加脆弱,因为他们的脆弱一直被外表的强悍包裹着、掩饰着,不易被人察觉。或者他们更愿意以强悍的形象示人,而不愿轻易将那种脆弱表露出来。不管哪一种,我们都不能不承认:那种脆弱一直都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只是积蓄久了,当它爆发时,会来得异常猛烈,猛烈到你不敢相信那是真的。
一个傲骨铮铮的铁血男儿,他的名字是强者。为了让强者更强,他们会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直到自己不能承受为止。就像压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