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第八章 归来(2 / 3)
发现是余阳他们在接他俩。
原来,罗刚夫妇刚走不久,腾里格有事来找他。见罗刚夫妇都不在家,心里有些着急。问邻居以后,得知他们去了余阳的家里。腾里格知道罗刚脚不方便,不放心他的的身体,便给余阳村里打了一个电话。余阳得知消息后,马上将罗刚的情况告诉了村支书。村支书听了很受感动,当即组织人员到村口迎接。要知道当年抗美援朝时,村里去了两个小伙子报名参军。后来全部牺牲了,一个都没有回来。今天,听说是抗美援朝老英雄,来看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谁不激动呢。许多村民得知消息后,都自发地赶到村口迎接客人。
罗刚夫妇刚下车,余阳等人一下子便围了拢来。喧寒问暖,好热闹的情景。
余阳向罗刚夫妇分别介绍了村支书等人。然后,搀着罗刚朝村里走去。
罗刚夫妇来到余阳家里,看望了患病在床上的余阳爷爷。通过了解,他们得知余阳的父亲生病去世。母亲早已经改嫁远方,而且多年了无音讯。家里,只剩下相依为命的爷孙两人。
为了余阳上大学,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开会研究:余阳的爷爷治病和平日生活,一切费用都由村里负担。并指定一名专人照看和护理。乡里包村干部也把关心和照料余阳爷爷,作为自己一项工作。
罗刚听了村里介绍情况以后,感到很兴慰。他从怀里取出两千元人民币交给余阳,语重心长地说:“罗伯伯今天来看看你,这是我和你伯母的一点心意,你收下吧。上了大学,要努力学习,为村里争气争光。”
余阳流着眼泪,用双手恭恭敬敬地接过了钱。
由支部书记带头,村里人们先后纷纷给余阳捐了钱,供他上大学费用。
坐在病床上的余阳爷爷看见这一切,感动的老泪纵横。
余阳双手捧着大家捐给他的钱,失声哭了起来。
罗刚什么也没说,只是摸了摸余阳的头,拍拍他的肩膀。
一年后,喜报频传;
余阳各学科考试总分在年级第一。
余阳被学院团总支部评为优秀团员。
余阳在学院即兴演讲比赛中荣获第一名。
……
罗刚听到这些喜讯后,笑得连嘴巴都合不拢了。后来,通过四处打听他才知道的实际情况,真是令人感动不已。
原来,余阳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知道靠助学读书不容易,十分珍惜来自不易的学习机会。入学以后,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学习计划,在学习方面要像学校最优秀的学生看齐。在生活方面,要把一切开支费用压在最低标准。所以,他在学习上如饥似渴。学院有时候下午没有课,他从来不贪玩。腋下总是夹着一个笔记本,一个人悄悄的去学院图书馆翻书查资料。不懂的地方就主动向同学请教,请老师解答。在生活上他从来不讲究,吃小菜日子多,买荤菜时间少。有时一天两餐都啃馒头,相当节约。
别人问他为什么“卡”自己。他也不护短敢亮底子,说自己家里条件不好,能省就省一点吧。父亲去世几年了,母亲再嫁远方。爷爷身体不好,一个人挣钱挺不容易。
余阳入学一年多了很少去过汉口玩,仅仅去过“二.七纪念馆”一次。连武汉有名的“汉正街”在哪里,他也不知道。
罗刚知道这些事以后,也曾写信劝余阳,适当抽出时间走一走。年轻人身在武汉,不了解大都市风貌,不熟悉当地风土人情,对自己以后会是个遗憾。
余阳接到罗刚的来信心里十分高兴。他说自己很想念罗伯伯,罗伯伯的关心胜过了自己的亲人。他回了一封信,在回信中说道,要罗伯伯多保重自己的身体。如果有机会一定要来武汉玩,他会陪上几天的。
也许罗刚经济不宽裕,也许他怕耽误余阳学习。余阳在武汉读书学习七年,罗刚一次也没有去过武汉。后来,余阳毕业
去了加拿大读博士。罗刚再也见不着他了。
虽然两人难以见面,但是余阳心里总是忘不了罗伯伯。罗刚也是时时牵挂余阳,担心他在异国他乡的生活和学习。
为了感谢对贫困学生多年的扶助,县教育局下达了文件,要求有助学任务的学校,都要在七月份邀请助学者,召开一次座谈会,会后组织一次回访。
第一,二中学和实验学校等,召开专门会议进行了认真研究
落实。
七月上旬,罗刚接到了由实验中学派人送来的助学座谈会邀请函。
第二天,罗刚一个人很早就起来了。像往常一样,以自己独特的锻炼方式在屋门口前走了几圈,再去漱口,洗脸。然后,一个人坐在门口板凳上点燃一支香烟吧嗒吧嗒地抽了起来。
过了半晌,老伴做好了饭菜,走出房间叫他去吃饭。
这时候,摆在衣柜上面的闹钟响了,走动的时针刚好指向八点正。
罗刚急急忙忙的吃了一小碗饭,换了一件灰色中山装慢慢地走出门去。
走到学校大门口,罗刚抬头一看,一幅横联映入眼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