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第八章 归来(1 / 3)
更新时间:2012-5-16 18:49:06 字数:5155
当年,罗刚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左小腿被炸断,回到祖国在东北第六陆军医院做了假肢接肢手术。后来,给他发放了残废军人证书。根据有关政策罗刚在地方,可以得到相关照顾和生活补助。
当时,按惯例从部队回到地方大多数人都得到较好安排。罗刚也不例外,给他安排在县商业局。那时候在计划经济时期,商业局算是比较好的单位。后来又调入肉食水产公司供应股任股长,手里掌握着大量的肉票,成为人人都羡慕对象。罗刚这辈子人气最旺,恐怕要算这个时候了。
按照政策规定,罗刚还可以领取残废军人生活补助。可是在回来的时候,罗刚将自己的残废军人证书悄悄的收藏起来。加上接了假肢,平日走路与正常人没有多大区别,一般人竟看不出来他是残废军人。罗刚自己也不愿意在外人面前讲这些事情,他怕别人知道自己残废了另眼相看,心里不愿意当二等公民,干脆把话闷在肚子里对谁也不说。后来,还是县民政局清理抗美援朝人员档案时,及时发现了这件事情。
当时,优抚费不是很高。每位残废军人每月发放优抚费15元。罗刚领到这些钱后,总是用它去帮助那些生活有困难的孤寡老人。因而,受到老人们的感谢和称赞。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后,残废军人优抚费由1984年每人每月84元上骤步涨到300至400元,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残废军人的关心和爱护。
而罗刚一直在关心他人。自从那次由教育局出面联系,请罗刚给中学生上辅导课。讲抗美援朝战斗故事和感受后,罗刚与学生们的距离越来越近了。有时,在学校领导和师生的邀请下,经常参加他们组织的校外活动。日子长了,罗刚也成了名副其实的校外辅导员。学校一年一度的军训动员,也请他上台讲话。因此,罗刚在学校有不少的“衔头”。什么校外“政治辅导员”,“军事顾问”等等。
早在当校外“政治辅导员”的时候,罗刚就开始投入到困难学生助学活动中。在学校推荐下,他物色了一位品学兼优,家庭生活相当困难的学生尖子余阳,作为自己的助学对象。他不会忘记那感人的一幕:
秋天天高气爽。
罗刚与其他几位助学者应邀参加了中学的助学仪式。
学校大操坪正面早已搭好了会议主席台。一幅用红纸黄字写的对联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上联是“人人争献微薄力量捐款助学”,下联是“个个争做优秀学子感恩报国”,中间是会标“县实验中学捐款仪式大会”。
校长宣布大会开始。县里分管教育的副县长首先在大会上讲了话,阐述了这次金秋助学的意义,目的和要求。接着,学校代表,捐款代表和考上大学的学生代表分别在会上讲了话。
罗刚在代表捐款者讲话时说:“我个人虽然捐款不多,但是我愿意把我的助学对象帮助到学业完成直到他走向社会,以表我的一点爱心。”
顿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会后,校长在送罗刚走的时候谈了自己的打算。他说:“在助学方面,县里准备组织教育局,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举办一次大型广场文艺晚会。进行贫困学生爱心活动,让温暖延续下去。予人玫瑰,手留余香。让爱心犹如源头活水涤荡人们的心灵。让学生学会爱,懂得分享,感知微暖,明白责任。这是我们进行德育实践活动的目的,也是打造和谐校园不可缺少的力量。”
罗刚听了他的这一番话,心里感受很深,表示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爱心助学工作。并说要将自己的残废军人生活补助费一直助学下去。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却表达了他个人的一片心意。
到了学校大门口,校长感激地与罗刚握手告别。
苗族出生的贫困学生余阳果然没有辜负众望,考入武汉中南民族学院读书。临行前,罗刚决定到余阳家里看一看,顺便给孩子送送行。
罗刚把这个想法告诉妻子。虽然余阳是边远农村孩子,但是他家在公路旁边,又通公交汽车,来回方便。妻子想了想,便同意了。
第二天清晨,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真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罗刚在妻子陪同下,迈上了开往乡镇的公共汽车。
汽车徐徐开动了,向郊区驶去。
途中,坐在车窗边的罗刚望着窗外金黄色的稻穗,迎着秋风频频摇动,仿佛在向他招手欢迎。他思绪万千,心想这又是一个琐果累累的秋天。
汽车在蜿蜒的公路上行驶。
腾里格从罗刚门口走过。边走边与一位熟人不停地说些什么。
公共汽车驶过乡镇不久,沿着公路继续向前面驶去。
此时,坐在车上的罗刚心情有些激动。他知道快要到余阳家里了。
村口,站满了老老少少的村民。大家拥着余阳,朝公路上不停地翘望。
车上,罗刚夫妇老远见前面公路边站满了人群,心里感到很纳闷,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直到车子驶近了,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