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在战役纵深内通过中间防御地区和机动(3 / 3)
兵正确选择远离战线的突击目标,而航空兵能象炮兵一样完成照明战场,为部队指引方向以及与敌照明器材展开斗争的任务,另外能够使用大部分的炮兵进行直接瞄准射击,坦克则与摩托步兵、工程兵密切协同。组织进攻的特点是,尽量利用白天时间使部队作好准备,而指挥员和司令部则采取一些能保障胜利的补充措施,周密选择当前行动的地形,确定进攻部队的任务纵深和战斗队形。战斗实践表明,采取一切必要的保障措施,以使夜间行动转入昼间行动,是十分重要的。
在战役纵深内行动和突破敌中间防御地区时,装甲坦克兵兵团和整个坦克集团军实施巧妙的机动具有重要意义。几乎每一次进玫战役中都要实施这样的机动,其目的是将兵力山某一方向转移到另一方向,进至敌军集团的侧后,合围敌军集团,迁回较大的抵抗枢纽,迅速利用已获的胜利,伉击敌人的反突击等。例如,在利沃夫一桑多米尔战役过程中,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于1944年7月27日令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员将主力集中于右翼,以便在桑多米尔地域夺取维斯瓦河登陆场。为此需将近卫坦克第1和第3集团军由彼列梅什尔地域调到桑多米尔方向。这两个集团军在较短的时限内实施了深远的机动(一昼夜行进90-120公里),顺利完成了受领的任务。将方面军主力由利沃夫调到桑多米尔方向,保障了迅速强渡维斯瓦河,在彼岸夺占登陆场,并为实施尔后的突击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5年1月,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向敌西列兹集团后方的机动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图6)。敌军指挥部沿维斯瓦河两岸向西撤退其军队,力图以其坦克第4集团军和第17野战集团军的余部(约8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师)组织西列兹工业区的防御。该区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在军工生产方面仅次于德国的鲁尔工业区。为粉碎敌向奥得河彼岸撤退军队的企图,并使近卫第5集团军迅速进至该河一线,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员科涅夫元帅于1月21日决定,令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由勃列斯拉夫尔方向掉头向南,沿奥彼伦总方向实施突击,以期进至敌卡托维兹集团的后方。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根据受领的任务,实施了翼侧突击,切断了敌人通向西和西北的交通线。苏军威胁着敌军整个西列兹集团,迫使敌军在近卫第5集团军当面仓惶撤退。在东波美拉尼亚战役进程中,近卫坦克第2集团军急速向戈尔诺夫、堪敏发展胜利,在弗拉因瓦尔德、马里因弗利斯地段遭到敌六、的抵抗。
集团军司令员波格丹诺夫将军决定利用西莫尼亚克将军的第3突击集团军和卡图科夫将军的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的战果。为此,集团军把部分兵力留在原来的地段,以主力近卫坦克第9军(欠2个旅)和近卫坦克第12军于3月2、3两日在第3突击集团军地带内,向涅连堡、万盖林和纳乌加尔德完成迁回机动。集团军巧妙实施机动以后,未损失1辆坦克,于3月5日完全出敌意外地占领了纳乌加尔德城,并进至敌军集团占领的堪敏和戈尔诺夫的接近地。该集团正在抵抗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第61集团军的进攻。德军指挥部被迫仓卒把对抗第61集团军的部队由什塔尔加尔德撤下,并变更部署以迎击近卫坦克第2集团军。于是,敌人在第61集团军地段上的兵力大为削弱,这就为第61集团军突破防御构成了有利的条件。第61集团军便利用这个机会,由正面实施突击,结合从东面实施的迁回机动,并在由后方对敌实施突击的近卫坦克第2集团军的配合下,粉碎了敌人的抵抗,占领了什塔尔加尔德城。经3天的进攻,第61集团军在右翼前进30公里。
这样看来,在战争年代,坦克集团军一般从行进间突破中间防御地区,或者经时间不长的准备实施突破。突破时要利用敌人防御布势的间隙和防守薄弱的地域。司令员、司令部和其它指挥机构善于在具体情况下迅速组织战斗行动,以装甲坦克兵兵团在战场上实施广泛的机动,和实施不间断的进攻,是决定突破成败的主要因素。在敌战役纵深内突破敌防御时,航空兵对坦克集团军进行了有效的支援。要求各级指挥员和司令部在组织战斗行动时要有高度的灵活性。为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在选定的方向上及时增强兵力。经验证明,若能使用强大兵力对敌侧后实施突击,甚至在狭窄地段突破防御,都能保障顺利完成整个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