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在战役纵深内通过中间防御地区和机动(2 / 3)
的中间防御地区,使敌措手不及,趁其尚未作好战斗准备从行进间向其发起冲击。先遣支队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夺占便于主力展开的地区。坦克和机械化军集中主力在比较狭窄而彼此远离的地段(3-4公里)上。这样就可以在炮兵火力和航空兵突击的支援下,以强大的坦克突击破坏敌人的防御,突入纵深,进至敌主力的侧后,将其防御集团分割成若干部分,瓦解其指挥和整个防御。为保持密切的协同动作,曹采取若干措施,其中包括加强对旅-一营级兵力兵器的指挥。自行火炮团通常配属给旅。很大一部分军属炮兵转隶给旅长和营长。步兵(摩托步兵)作为坦克搭载兵使用。搭载兵当中包括有工兵。火箭炮部队仍归军长指挥。在战役该阶段与航空兵保持密切协同的主要方法是:在坦克(机械化)兵兵团派有航空兵的代表,把携带通信工具的导航军官派往先遣支队,协助航空兵向新的机场转场。
坦克集团军突破敌中间防御地区,不仅在昼间进行,而且时常在夜间进行(如克里沃罗戈、科尔松一谢夫琴科夫斯基、布达佩斯、维斯瓦一奥得河战役等)。此时,由加强的坦克(机械化)旅编成的先遣支队行动最为得力。例如,在维斯瓦一奥得河战役中,近卫坦克第2集团军的近卫坦克第9军的先遣支队,于1月15日夜,两次从行进间突破敌中间防御地区,迅猛前进。在该战役中突破梅泽里特防御地区时,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的先遣支队的行动是很成功的。在梅梅尔战役和布达佩斯战役中,近卫坦克第5和第6集团军的先遣支队顺利地完成了夜间行动任务。坦克集团军夜间行动的经验表明,预先作好夜间行动的准备,对于在这种条件下取得行动的胜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方面的准备通常包括技术兵器的准备,给部队提供照明和发光信号器材,拟定并向分队传达互相识别的发光信号,标示前进、机动和后送路线,采取专门的伪装措施。在发展进攻的过程中,夜间突破仓卒占领的防御时,通常不经冲击的炮火准备,实施出敌不意的、强大的坦克突击。若在昼间向防御地区前出后发现,不以炮火压制敌人,就无法突破防御地区时,则在天黑以前利用各种侦察手段弄清预期突破地段敌反坦克兵器的配置情况,天黑后以各种炮兵武器实施短促而猛烈的火力急袭。坦克和自行火炮时常参加火力急袭,不过要使用事前运来的补充弹药。火力突击之后,各兵团的主力随之发起冲击。在夜间战斗中,摩托步兵的担子是很重的。摩托步兵在坦克战斗队形之前和翼侧行动,向敌人实施冲击,消灭残存的反坦克兵器,保护战斗车辆,使其不致遭到装备近战反坦克兵器的坦克歼击手的袭击。在坦克之前进攻的步兵的任务之一,是及时消灭负责照明地形的敌军士兵,因为地形经照明后反坦克武器可以进行瞄准的射击。
摩托步兵与敌进行火力战,以曳光弹和信号弹为坦克指示目标。坦克在步兵之后100-150米处进攻,进行短停射击。战斗实践证明,在夜间战斗中必须特别注意保障翼侧。为此目的,向部队和兵团的翼侧派出了侦察群,还专门派出了加强有自行火炮或其它反坦克兵器的摩托步兵分队,这些分队随时准备抗击敌人的反冲击。在翼侧受坦克威胁的方向和重要道路上还派出了屏护队(2-3辆坦克或自行火炮和1个摩托步兵排)。
由空中支援坦克集团军的各兵团,对于夜间行动的顺利实施起了很大的作用。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雅西一基什尼奥夫战役中航空兵的行动。在该战役中,仅8月20和21日两个夜晚,就有143架次的飞机对贝尔拉德和罗马涅什提铁路枢纽进行了轰炸。敌人遭受很大损失,阻滞了敌预备队和军用列车的开进,加拉茨城普鲁特河上的铁路桥被破坏。
坦克集团军各兵团组织夜间行动时,通常要确定夜暗时应占领的地区,规定照明保障的方法,采取迷盲敌人观察所和各种火器射手的措施,确定在障碍物中标示通路的方法以及前进路线等。拟定指挥、报知、指示目标和协同动作的信号。通常给旅下达10-12公里纵深的任务,规定任务时要尽量避免复杂的机动。给各分队按地区下达连续的任务。在《装甲坦克和机械化兵战斗条令》中强调指出,坦克的任务应简单,尽量作纵深不大的直线运动。
战斗实践表明,为能在夜间正确指挥战斗必须:确定指挥员和司令部按时间和地区转移的程序,用规定的发光信号标示指挥和观察所、报告收集所和通信枢纽的位置,派通信军宫在冲击时节随兵团和部队行动。夜间战斗中广泛使用音响和发光信号进行通信联络,井以无线电台加以重复。为能有组织地把夜间行动转为昼间行动,集团军司令部要采取措施,加强侦察,收集有关属下兵团状况的情况。司令员进一步明确集团军的战役布势,这时特别注意保障翼侧和保持协同动作,给各兵团补充弹药、油料和其它物资器材。夜间,还组织后送伤病员。为增强兵力和保持不间断的战斗行动,使第二梯队和预备队及时进入了战斗。
因此,在大战期间,坦克集团军的各兵团曾在能见度受限制的条件下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这主要是因为能正确估计各种兵器的使用特点,为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