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七章 论战、传说(4 / 6)
拔斯人所取代后,大量前海军的成员,携船出逃,另一些不远原理故土的人,则变成了活跃在地中海、红海,乃至阿拉伯海上的海盗。
辛巴达就是出身这样一个世代在海军中效力的腓尼基人家庭,不过从他父辈开始,就已经是一个兼具探险者、贸易商人,偶尔还客串海盗的航海家。只是因为旅途偶遇的结交对象的引荐,加上王朝为了募集这些海上之民而颁布的特赦令,才重归的阿拉比亚海军的序列。
之所以受到结交的旅伴邀请,召集同伴加入阿拔斯人急需扩充的海军,乃是因为他早年许下的心愿。
拥有一条足够大的船只,前往遥远而神秘的中国,获得荣誉和财富;还有就是取一个血统尊贵的贵族名媛作为第一个妻子,为辛巴达家族繁衍后代。而来自伯克麦尔家族继承人的邀请,让他看到同时实现二个目标的一线希望……
作为应募者中最富有声望的航海者,他被分配统领约一百多只大小形制各异的武装战船,其中既有有枭式快船,也有腓尼基式浆船,更有拜占庭式横帆船,主要由非穆斯林出身的人员操作的。
而被他倚为主力的是十一只阿拉比亚大帆船,这些大船至少有大小两只桅杆和两层桨,每一边有二十五个座位,每个座位可以容纳两名划手,拥有一百名划手和二十名预备人员,他们同时也是武装的战斗人员。哪怕在逆风的时候使用人力进行小范围的战术机动。
而同时期的罗马人的舰队,主要还是以单层的宽底横帆大船为主,用撞角,弩炮、投枪和火罐做为主要作战手段。
因此在海上的长期较量中,这也让具有大三角斜帆和划桨,可以在海上相对轻巧灵活转向的阿拉比亚帆桨船,在多数情况下占据相对的优势。
虽然拜占庭海军中也有一些庞然大物,但是缓慢的速度和笨拙转向能力,让他们在较浅的沿海地区基本无用武之地。
但是现实残酷的打破了他的希望和梦想。由于信任度和可靠新的问题,他和他的船队被作为外围巡曳的后卫部队。
而那些突然出现的敌人以可怕的强势粉碎了他们这些杂牌舰队的抵抗,一个照面他的手下就被彻底冲散,然后与敌人的混战,让他们这些纵横四海的健儿,常年养成的依仗和信心,几乎荡然无存,更加巨大的船只和暴雨一样猛烈的活力,让这些轻巧的海船多数还没能靠近,就变成燃烧惨叫中的火把,或是百孔千疮的筛子。就算九死一生靠上去,却发现高耸的船舷落差,让自己变成居高临下攻击的最好靶子。
更糟糕的是,这些大船的速度也并不慢,他们使用的是一种高大纵帆,能够在几乎逆风的情况下继续航行,还拥有一种叫做尾舵的东西,可以让他们船只在海上能够以很小的半径方便转向,他们还有一种类似划桨,叫做橹的东西,可以较高的效率进行海面上的加速。他们还有绳子和滑轮组成的机关,只需要较少的人就可以操纵巨大的风帆,而将省下来的人手,更多的投入海上的战斗,负载更多的士兵。
这些出其不意的优势,也让那些试图依靠灵活和速度,进行数量围攻的船只们吃尽了苦头,只要他们一转向,在巨大的惯性作用下,都有吨位不够的战船被撞翻撞碎,而那些敌人伤痕累累的船壳表面之下,几乎是好发无损。
注:中国的尾舵技术是公元十二世纪才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在此之前,无论阿拉伯人还是欧洲人都用划桨来完成船只的局部转向。
最后连脱离战场的逃跑都变成一件痛苦的事情,只有躲进礁石林立的浅海,才能真正摆脱它们。
最后辛巴达损失大半的部下,才得以脱身,这还因为他的船队吨位普遍偏小,而不被那些敌人的战船所重视的缘故。
作为进攻失利后,仅存的首领之一,出身本来就是卑下,而又失去最得力靠山的他,自然而然成为残存船队中其他两位将军密谋的对象,和来自巴格达宫廷和首席大臣怒火的最好替罪羊。
于是在被邀请参加临时海上会议,却在得到内线冒死告警,其中暗伏卫士的情形下,他毅然选择了率众脱离大队,作为代价,他还裹挟走了三只阿拉比亚大帆桨船。
率领着这么一直小小的流浪舰队,随着漫无目的漂流和士气的低落,除了荒芜的海岛和贫瘠的海岸线,他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停泊地,只能靠抢劫过往的一些中小商船来维持。没有足够经验的领航者,就只能沿着海岸线航行来辨别方位,这也让他遭遇阿巴斯人巡逻船队的几率和风险,变得越来越大。
在这种消沉的气氛中,对敌人刻骨铭心的印象,却始终萦绕在他睡梦中,这种思绪和纠结,甚至让他梦见自己登上那些大船,并指挥这些船只作战的情形。
既然这样,他就干脆当作这是上天对他的启示,萌生了投奔那些敌人的念头,反正在他几次交手的经验中,发现这些海贼并不是同一的民族,而是拥有各种肤色的水手和士兵,这样的话或许有收容他这一只投奔者的余地。
他是一个识时务并且拥有相当判断能力的人,既然王朝的海军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