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困境(7 / 8)
亨和抚州的曾亨应。
可是,两支大军浩浩荡荡出闽,刚到边境关口就不走了。为了封锁消息,防止文臣弹劾,郑鸿逵索性关闭仙霞关,不准文臣出入。郑彩没这个心眼,任凭监军张家玉屡次督促,始终按兵不动,反而频繁向朝廷讨要粮饷。
得知清军前来镇压,郑彩闻风而逃,一路退至福建境内,坐视建昌、抚州的义师遭清军剿灭。朱聿键气得七窍生烟,当即削去郑彩的爵位。
隆武二年(1646年)正月,郑鸿逵的部将黄克辉从浙江不战而退,朱聿键降了郑鸿逵的职,对郑氏集团彻底失去信心。
其实,首辅黄道周比朱聿键更早地看出了郑氏兄弟不靠谱。“朝班之争”后饱受弹劾的黄道周决意离开福州,于隆武元年(1645年)七月二十二日,率领临时拼凑的三千人北出福建,联络衢州、徽州(今安徽歙县)等地的义师。
郑芝龙倒是比较“大方”,拨付一个月的粮饷,将黄道周打发出境。
作为文臣,黄道周忠勇可嘉,但军事才能确实相当差劲。作为东林党人,黄道周又有自视清高的毛病,经常以人废言,不能广开言路。
当时,一个叫施琅的人也跟着黄道周一起北上。如果大家看过电视剧《康熙王朝》,对施琅这个人物应该不会陌生。没错,黄道周手下的这个施琅,就是三十八年后为清朝统一台湾立下汗马功劳的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大将军。
此时的施琅还只是一名小官吏,但很有谋略天赋。他认为,黄道周率领三千“乌合之众”进入“敌占区”,无异于以卵击石。他向黄道周提出了“化整为零”的方案,由黄道周率领少数人去赣州,与兵部尚书杨廷麟会合,其他人则分散到各地去联络义师。黄道周抵达赣州后,便能以首席大学士督师的名义,调遣赣南、湖南、两广兵马,会师进取。
但是,黄道周固执地认为施琅官卑职小,言不足用,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施琅愤然返回福建。
黄道周带着三千人风餐露宿,艰难前行,未遇强敌便已损兵折将。(渴而谷饮,病者八九。一日下操,十队之士,呼半不起。)好不容易抵达徽州地区,又因情报不明,成了无头苍蝇,到处乱撞,却始终找不到兵部右侍郎金声率领的义师。
九月二十日,叛降清军的前明总兵黄蜚率军攻打绩溪,领导徽州抗清的金声中计被杀。得知消息的黄道周方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与金声近在咫尺,仅一山之隔。
金声死后,黄道周继续留在这里已毫无意义,只好返回江西境内的婺源。黄道周退而求其次,想策反已升任江西提督的金声桓,遭到这个“死硬分子”的严辞拒绝。
十二月二十四日,清军徽宁池太提督张天禄率军围剿婺源,不谙军事的黄道周被俘。次年二月,黄道周被押往南京,将劝降的洪承畴痛骂一通后,于三月初五慷慨就义。
希望之火
黄道周一去不返,郑芝龙死性不改,朱聿键正在焦头烂额之时,湖北巡抚堵胤锡那里却带来了意外的惊喜,点燃了朱聿键心中的希望之火。
堵胤锡(1601~1649年),字锡君,南直隶宜兴(今属江苏)人,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历任南京户部主事、长沙知府等职,隆武政权建立后任湖北巡抚,暂驻湖南常德。
隆武元年(1645年)十一月,堵胤锡派遣心腹傅作霖携奏疏抵达福州,面见隆武皇帝朱聿键。堵胤锡到底掌握了什么情报,非派自己的心腹面圣不可?
这事还要从大顺军说起。
前面说过,受何腾蛟“溶贼”、“限贼”的压迫,除了郝摇旗、王进才以外,其余大顺军残部进入湖北境内,与李锦、高一功率领的另一路大顺军残部会师。
两支大军会合后,大顺军的实力得到极大加强,但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这么多军队,到底谁说了算?
在继承人的问题上,诸将领各执一词,但有一点还是比较统一的:必须迅速扩大势力范围。
当时,阿济格的大军已经北撤,清湖广总督佟养和基本上是“光杆司令”。大顺军利用这个空隙,主动提出归降佟养和,相应的条件是驻防于荆州及其以南地区。
谈判进行得很顺利,大顺军一步一步扩大势力,逐渐向荆州逼近。谈到发型问题的时候,理所当然地陷入僵局。
大顺军跟清军没谈拢(大顺军压根也没诚意谈),松滋县草坪大本营却来了一位“不速之客”——隆武政权湖北巡抚堵胤锡。
得知两股大顺军在荆州一带活动,堵胤锡亲自北上联络,经武陵山区,渡澧水,辗转抵达松滋草坪。堵胤锡的诚意,深深打动了李锦、田见秀等大顺军将领。(锦等见公开诚布示,意欲定盟。)最终,大顺军将领一致决定摈弃前嫌,率十余万军队与隆武政权合作。
作为名义上的湖北巡抚,堵胤锡理应归湖南总督(名义上管辖湖广)何腾蛟节制,但他没有上司那么固执和阴险。何腾蛟怎么对待前来投奔的大顺军,他是亲身经历过的。因此,堵胤锡决定绕开何腾蛟,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