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游戏竞技 >南明那些事儿 > 第八章 困境

第八章 困境(6 / 8)

好这个傀儡,郑芝龙还是挺够意思的,又送美女又送钱。

如果换作朱由崧,也就糊里糊涂地凑合过了,偏偏朱聿键是个宁死不做“孬种”的“愣种”,不愿意做郑芝龙的摆设,他希望“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在自己身上终结。

福州政权建立以后,在朱聿键与郑芝龙为首的郑氏集团之间,一场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激情上演。

朱聿键就想跟郑芝龙扯清楚一个问题:咱俩到底谁是爷?

郑芝龙有兵权,朱聿键只有龙椅。为了摆脱郑芝龙的控制,朱聿键能想到的第一招,自然是“以文制武”的朝廷制度。宋朝和明朝的历史经验证明,这一招是相当管用的,而且明朝的制度也是这么规定的。

这个“祖制”在和平时期无可争议,但在战乱时期,朝廷所倚重的武将难免有些不服气。不过,由于文臣控制着财政,拥兵自重的武将并不敢蛮横得太离谱。即便是弘光时期飞扬跋扈的四镇总兵,表面上还是要服从马士英、史可法等文臣的节制,不然没了军饷,只有喝西北风。

到了郑芝龙这里,情况就不一样了。他有拥戴朱聿键的“定策之功”,又在福建一家独大,不仅军事实力庞大,还掌握着福建的经济大权。说得直白一点,郑芝龙一手抓枪杆子,一手抓钱袋子,而文臣空有一张嘴壳子,手握一支笔杆子,力量严重不对等。

文武力量如此悬殊,特别是财政还掌握在军队的手里,“以文制武”无异于痴人说梦。果然,郑芝龙很快就向文臣发难。

——首席武将郑芝龙、首席文臣黄道周,都是首席,上朝的时候谁排第一位?

按“以文制武”的“祖制”,当然应该黄道周排第一,但郑芝龙坚持“与时俱进”,用实力说话。双方争执不下,最后朱聿键表态,支持黄道周的意见,按“祖制”行事。郑芝龙不好为这么一点小事当廷翻脸,只有先忍下这口气。

“忍”只是表面文章,郑芝龙并没打算就此罢休。他指使手下频繁上疏,弹劾黄道周过于“迂腐”,难当首辅之任。朱聿键也不是傻子,知道这些人都是受郑芝龙的指使,当廷下诏严惩,替黄道周撑腰,君臣的矛盾开始公开化、激烈化。

此后不久,郑芝龙、郑鸿逵兄弟又遭到户部尚书何楷的弹劾。原因很简单,朱聿键去郊祀,郑氏兄弟竟然“称疾不从”。何楷忍无可忍,上疏弹劾他们“无人臣礼,宜正其辜”。还有一次,郑鸿逵公然在朝堂上挥扇消暑,也遭到何楷当面痛斥。

朱聿键认为仗义执言的何楷忠勇可嘉,擢升为左佥都御史。不难想象,何楷遭到了郑氏兄弟的嫉恨,处处受刁难,时时受排挤。不堪其辱的何楷愤然去职,郑氏兄弟又派人扮作强盗半道截杀,割去何楷一只耳朵,向朱聿键示威。当时流传一句民谣:“都院无耳方得活,皇帝有口只是啼。”足见郑氏兄弟当时是多么肆无忌惮。

文武之争使得朱聿键与郑芝龙的矛盾公开化,而朱聿键对鲁监国使者的严厉处治,进一步加深了两人的隔阂。

话说回来,君臣吵架是常事,该干的活还得干。既然已经制定了“联寇抗清”的策略,实现的方式还需要君臣讨论清楚。令人悲催的是,朱聿键与郑芝龙在这个问题上又掐架了,不断尖锐的君臣矛盾根本无法调和。

朱聿键希望有所作为,光复故土,但他没有军队,必须倚重郑芝龙这样的实权派。郑芝龙手握重兵,却只想偏安一隅,“挟天子以令诸侯”,继续做自己的生意。可以说,出兵抗清关乎两人的“核心利益”,因此君臣矛盾在这个问题上很快就转入白热化。

隆武元年(1645年)七月,福州接到情报,江西布政使夏万亨等人拥戴益王朱由本,在建昌府(今江西南城,距福建边境一百多里)起兵,抚州也爆发了曾亨应〔崇祯七年(1634年)进士,原吏部文选主事〕领导的起义。朱聿键当即下诏,要求郑芝龙率兵前去接应,但郑芝龙不同意。

早在讨论作战方略时,郑芝龙就给朱聿键算了一笔账。福建有二十万军队,首先要驻守福建边境的险关,共计一百七十多处,总共需要十万人。剩下十万人今冬操练,明春才能出征。郑芝龙信誓旦旦地说,等到明年春天,福建的军队就能分两路北上,一路经仙霞关进入浙江,一路经杉关进入江西。

且不说夏万亨、曾亨应能否撑到明年开春,就算按计划行事,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朱聿键解决:钱!郑芝龙声称,以福建、两广的税赋收入,应付二十万军队的日常开支都捉襟见肘,更不要说出去打仗了。

郑芝龙比划了半天,其实只有一句话:没钱,打个屁的仗?

朱聿键也不是傻子,郑芝龙表面上哭穷,背地里不知捞了多少外财。郑芝龙耍心眼,朱聿键也耍无赖:反正枪杆子在你手里,钱袋子也在你手里,自己看着办吧!

经不住朱聿键和群臣的反复督促,郑芝龙只得装模作样地兵分两路出福建北上。一路由郑鸿逵率领,出仙霞关向衢州、严州一带运动,接应张国维、方国安的鲁监国军队。一路由郑彩率领,出杉关进入江西,接应建昌的夏万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书单:长风渡造作时光无论魏晋贵妃裙下臣含苞待宠观鹤笔记大佬都爱我[快穿]顶级偏爱黑月光拿稳BE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