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无极图(4 / 4)
手足皲裂;夏天南风和煦;秋天凉风习习,燥而凉,所以秋天津亏之人也手足皲裂。初春之风又有余寒,燥而寒,所以人手脚易皲裂。暑为火热之极,湿为长夏之气,燥为寒之初末之气。天生六气以养五脏。太过不及就是淫,六淫因之而成。六气就是一气之变化,那么六经就是一经之分离,知是理,医理即通。
中医的目的就是合阴阳为一气,回太极。方法是:用阳性(辛甘淡热性)药调动人体正气化阴邪(湿痰饮水寒瘀)为废气排出体外,这时会出现排病反应如:呕吐、腹泻、出汗、嗜睡、小便频;用苦甘酸寒药平衡人体亢热之气为一元混合气。
中医原本调平衡,阳化阴精成气形,阴阳合一是为气,气化百病不能生。
中医本质就是气,寒者热之气化成,热者寒之气化生,枯者温润气融融。
不必他山求药石,祖宗明训记心中,百病皆因气化停,气化之后去百病。
人身水火一团气,水多太阳是冰地,回阳化气冰解冻,春暖花开百病释。
阴阳合一气化成,阴阳分离生命终。坎中一阳二阴抱,离中二阳抱一阴,
坎离交媾既济成,八纯卦乾气融融,百病不生气化功。阴阳合一气化成,
阴阳分离生命终。世人不知阴阳理,诊病辨证离其宗,不知元阳在阴中,
附子干姜助其生。不知阴盛虚阳升,却以湿热苦寒泄,咽喉炎证要加重。
口腥味臭是阳虚,寒热驳杂中焦虚,真寒味腥真热臭。口渴溲短大便干,
此是阴亏需滋阴。口气腥臭寒热杂,寒多热少理中下,重加姜附来理中,
寒去腥臭自然无。妇人下焦味气腥,少腹喜暖腰痠痛,此是坎阳太虚弱,
回阳化逆热气通,再加吴萸椒细辛,驱寒还能快几分。
有气神采必内含,精神矍铄难成病,小便淡黄便成型,若病也是真阳证,
溲短便结喜冷饮,苦甘寒药可痊病。无气倦怠面色苍,小便清长大便溏,
口渴也是喜热饮,畏寒蜷卧又懒言,理中四逆方可行。阴盛便结要温润,
大黄附子煎可行。阳虚津亏大便结,溲短便干面色青,麦味理中加附辛,
温润之后大便通。阳气虚极是戴阳,上盛下虚溲清长,面赤足寒躁欲死,
大剂四逆可回阳。如要深知医中理,医易会通很容易。
中医四诊辨阴阳,神色形态就是望,有神有气动止常,此是常人的体象。有神烦躁多欲动,声高气粗口气秽,此是阳证莫须问,实证面色多红颜。虚证面色青白浮,湿热阳证虚寒阴,阳浮面红肢清冷,舌苔白是感风寒,舌质青滑阴证添。舌苔白厚湿困脾,脾虚湿困有齿痕,病入太阴仔细审。舌质红绛阴津伤,绛紫浸润入少阴,少阴虚寒阴证辨。舌苔黄厚是痰湿,黄多是热厚多湿,湿多寒多是阴证。无神倦怠但欲寐,声低息短语言懒,此是阴证需回阳,阳回气化神目藏。体态臃肿阳气虚,痰饮湿困太阴脾,少阴虚寒阳气低。体态轻健阳气盛,攀垣逾屋走平径。按手及足就是切,浮动滑数有力阳,口渴溲短大便干。小便清长大便溏,沉迟细涩是阴证,虚阳外越脉如葱,有胃脉缓脾气足,有神脉象力气增,有根沉取脉有力,有根有病病易治,无根无神病难疗,此是辩证金口诀,熟记辩证不会错。
中医的规律就是阴阳的消长,阳气消则阴寒(邪)长,病增;阳气长则阴寒(邪)消,病退。阴精足则阳气足,阳气足则阴精得以固摄,阴精为阳气之根,不可亏,亏则冬伤于寒,春生温病。
阴阳有生理和病理之分,生理上阴就是精微物质(精血津液),阳就是阳气(能量),真寒也就是阴寒(阴证)则阳气少,真热(阳证)则精津耗。真寒属阳虚,真热属阳盛(阴虚),虚热有阴虚(精微物质少)发热和阳虚(阴证)发热(虚阳外越)。病理上阴是湿痰饮水寒淤,阳是热。真寒则用温热药(辛甘淡发散类),真热则用苦甘寒酸咸药,阴虚发热则用甘淡寒药,阳虚发热要回阳化气药(淡附子、干姜、肉桂、生甘草等)。
六经辨证涵盖了八纲辩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气血精津液脏腑经络辨证。现代人把六经病证只理解为外感热病的各种表现是错误的,其中也包括温病和杂病。
首先要明白六经的概念: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太阳、阳明、少阳是三阳(经)。太阴、少阴、厥阴是三阴经。
六经的概念是《内经》提出的,后来经张仲景充实,这六经是用阴阳的多少来判别的。中国古人没有文字之前是用结绳记事的,一个结就是阳用(—)表示,两个结用(-
-),来表示。再复杂的事物就用这些结排列组合来表示,然后把相同的性质归类,就延伸出阴阳八卦。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是由三个爻组成。每个卦有三个爻组成,其中有阴爻、阳爻,或者全是阴爻,或者全是阳爻,或者阴阳爻驳杂。八卦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包含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无论多庞大,还是多渺小尽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