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1 / 7)
兵器研究院的惨剧,白水潭学院的哀伤,到了朝廷中,却变成了怀疑。
虽然官制改革与兵制改革依然有条不紊的推行着,宋朝中央政府转换成尚书省与枢密院对掌大权,御史台、门下后省监督的架构。在兵部尚书吴充与兵部侍郎郭逵的支持下,兵制改革也开始了它的第一步……但是,对于开发火药武器,朝中却开始出现质疑之声。甚至还连累到石越,有言官指责是他破坏了天地的平衡,使阴阳失调,于是降下天怒。
“已经不止一个官员上书说,兵器研究院研究的事情不祥,要求朕下诏禁止。”赵顼的眼中,也似有了疑惑。“卿说是不是兵器研究院欲夺天地之造化,所以招此大祸?此是上天之警示?”
石越沉声道:“陛下!自古以来,凡欲求真证道,无不经历千难万险。便如陛下改革,也是一步一步走来,不知中间有过多少曲折艰辛。兵器研究院之事,至为不幸,然而却不可因噎废食,半途而废,更使死者枉送性命。”
赵顼沉默良久,方说道:“人心疑惑,又当如何?”
“若表彰死者之功,使天下皆知他们的死重于泰山,且能得到朝廷的认可,则敬意可以取代疑惑。”章惇从容答道。
石越见他如此敏锐,也不禁感到惊讶。此人运气极好,方除卫尉寺卿不久,兵器研究院就出事,于是责任就完全与他无关,反倒显出他的能干——在章惇任期内,大规模生产的霹雳投弹和震天雷,没有出过任何差错;而标准化改革,也推行得非常顺利,已经初见成效。
赵顼目光移向石越,问道:“石卿之意如何?”
石越连忙敛神答道:“章大人所说极是。若天下人皆以为国而死为荣,那么国家强大之日也就不远了。”
“朕会给他们追赠官爵,厚加抚恤。”
“追赠官爵的荣誉,不足以震撼天下人的耳目!”石越决心要给死难者争取更大荣誉。
赵顼不由面露难色,问道:“那卿以为当如何?”
“臣请陛下,在汴京建先贤祠与英烈祠。先贤祠专门供奉本朝有名的学者、于国有功的研究者的牌位,不分儒学杂学,只要才学有益后世,皆得入祠供奉;英烈祠则供奉为国战死的将士牌位,凡为国尽忠者,都要查明其姓名籍贯,将牌位供于祠中。每年春秋二季,由朝廷举行祭奠,宰相以下行跪拜礼……”
赵顼与章惇听到石越这番话,都不禁吃了一惊,赵顼不禁迟疑道:“这只怕于礼不合。”
“陛下,虽是古礼所无,但是儒家弟子,亦可配享孔庙,国家功臣则可以配享宗庙,二者之意义相近。若能让人知道死去有意义,则人人勇于效死,远胜于追赠官爵。这也是奖励忠义智勇之意。”石越竭力地游说着。
章惇看看石越,又偷眼打量一下皇帝,道:“臣以为此议可行。”
赵顼苦笑几声,道:“知都给事中事是前御史中丞杨绘,这还是石卿举荐的。朕愿和石越打个赌,纵然尚书省同意,门下后省也非得驳回去不可。”
同一日。开封城南朱仙镇。皇宋讲武学堂。
一千零八十二名指挥使以下,副都兵使以上的禁军军官,分成马、步、器械三列整整齐齐地站在校场上。他们都是来自于汴京周围的禁军军官。将台上,站着三四十名教官,其中不少教官一脸杀气,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战阵的悍将;还有一些则文质彬彬,倒似读书先生,这自然是原来武学的教授。
枢密副使王韶、兵部尚书吴充、兵部侍郎郭逵都出席了这次“开学典礼”。开学典礼后,所有禁军军官分成了十个都。其中九个都一百零五人,包括三个骑军都,六个步军都,另有一个神卫军都则是一百三十七人。田烈武和文焕分在同一个都,他们很惊喜的发现,在自己这个都中,还有一位老熟人——吴镇卿!
但他们没有什么机会叙旧,传令官刚刚分配完毕,一个可能不到三十岁的年轻军官就走了过来,厉声喝道:“从此时起,你们归本官统辖,谁敢不听号令,军法无情!”
文焕低声在田烈武身后说道:“这人是王韶的长子……”一句没有说完,就听王厚厉声喝道:“文焕!”
“末将在。”文焕吓了一跳。
“还有你,田烈武!”
“末将在!”
“文焕,你可知罪?”王厚不去看田烈武,只向文焕冷冷的喝道。
“末将、末将……”
“本官知道你是武状元,武状元又如何?”王厚冷笑道,“田烈武,你执杖重责文焕十五军棍!”
田烈武一怔,早有亲兵到小校场边拿来一根大棍,递到他手里。田烈武无可奈何,只得应道:“得令!”走到被两个亲兵按倒的文焕身边,“啪”的一棍打下去,便听一声清脆的响声,文焕应声“啊”的大叫。他把棍子举得高高的,一连打了十五棍,文焕痛得哇哇真叫,王厚却只是不住的冷笑。待他打完十五棍,王厚却忽然走了过来,目光逼视着田烈武,沉声问道:“听说你是田琼的侄子?”
“是。”田烈武不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