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后记:历史不会同情我们(3 / 3)
在这段时间内被杀的,因为他们的死,鲁迅挥笔写下了“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有很多人在这个时刻选择了退党保命,但郭沫若却反倒投身其中,这难道是拍马屁可以解释得通的吗?等到后来他被人屡屡诟病的文革时期,他写逢迎的诗歌,的确是真的;但如今流传的许多,是后人伪造的。另一方面,他的儿子都被斗死,他自己的日记,直到现在不允许被公开,他的心里想了什么,我辈估计都不会知道了。除去人品,他在金石、考古、史学等方面的研究上均有所建树,这样的人,仅仅以拍马屁来一言以蔽之,恐怕还是不够的吧!认为他“靠拍马屁”才“安然”度过了文革,恐怕也不能说是公正的认知吧?
我们看待历史事件的时候,通常情况下会不能避免地采用非黑即白,非对即错、非敌即我的态度去看待,但历史人物跟我们其实是一样的,很多时候他的行为在他的立场和环境中,你很难说他是对的还是错的,更多的可能性,是他这个人介于黑和白之间,处于灰色地带,用黑和白任意一种看法去给他盖棺定论,恐怕都不算正确,何况黑白也没有标准的定义。立场归个人,自然是必要的,但是也有很多时候,朴素的感情比分清敌我立场要来得更重要、更珍贵,教一个人怀抱朴素的感情也比教他去站队要难得太多,我虽然生怕这些话是因为我见识鄙陋、阅历尚浅而发出的,但此刻,我也无比地希望,它们总有一天能由时间来替我证实。
感谢你看到这里。
Kuenc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