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北疆风云 第二百二十七节 鹰侯与志士(4 / 6)
民的一点小小心意……”
“吾等乃朝廷命官,你莫要把对伪朝官吏的那些龌龊招数用到吾等身上!吾等深入虎巢狼穴,为的是驱逐鞑虏恢复华夏,吾等连性命都不要了,难道还在意这些黄白俗物吗?你当当真是小觑人了!”
赵特使义正词严,张员外汗流浃背,羞愧无地。他讪讪地收起了银票,面红耳赤,深鞠到底:“赵大人息怒,吾等边民久疏朝廷教化,愚昧无知,行事莽撞,有辱大人的清白。小民惶恐,在此谢罪了。”
“哼!”
赵特使面若寒霜,板着脸不说话。这时,那位一直没说话的劳护卫插口了:“大人息怒。依卑职看来,员外也是一番好意来着。他一直在北边,不清楚我们这边的事,行事莽撞闹出了误会。但怎么说,他也是为朝廷做点事啊,心意还是好的。”
“是啊是啊,劳大人说得没错。小民虽然愚昧,但确实是一片好意啊。”
两人好说歹说,赵特使才息了怒,他叹口气:“张员外,并非本官刻板,但此等事,很
犯忌讳的。你可要记住了,我朝与鞑子朝廷,那是万万不同的。此等事,在伪朝做得,在我朝,那是万万不行的。万一被台监察觉了,那是要遗臭万年的。”
被人这般毫不留情地教训,但张员外却是觉得心情很舒畅,平生以来。他第一次碰到不收钱的官——不愧是华夏朝廷的官员啊,庄敬严肃,清廉自律,跟那些贪婪无耻的鲜卑鞑子官真是不同。
“赵大人高风亮节;令小民钦佩万分。有您这样的官员来牧守万民,实乃北疆之福啊!”
“哪里,员外言重了。”赵特使眉头一蹙,肃容道:“其实刚才没说完,张员外倘若真想为朝廷出力,办法也不是没有……只是,有点难啊!”
张员外又惊又喜:“还望大人成全指点!”
“嗯,这么告诉你吧,员外。王师北伐在即,圣天子与朝廷的诸位大人都齐心同德,誓要一洗三百年国耻。收复故国旧山河!但如今,北伐大业也碰到了一些困难。”
“啊?不知是什么困难呢?”
“最大的困难就是军资缺乏。今年以来,朝廷对西蜀用兵,虽说节节胜利,但那耗费也是巨大,国库如今已是一贫如洗了。”
赵特使神情庄重:“但是,陛下圣意已定,不管有再大的困难,伪朝内乱,这是千载难逢的时机!收复山河拯救万民的大业,这是压倒一切的大事,决计不容耽搁!”
张员外由衷地赞道:“圣天子当真英明,实乃仁君啊!”
“正是!陛下既然有此决心,再大的困难,吾辈也要想法克服。从江都出发之前。本座已经得到通知,朝廷苦于军费不足,户部决意重开捐班,所筹经费全数用于北伐军用——开捐班,你懂什么意思吧,员外?”
“这个好像是出钱买官的意思?”
“没错,这是朝廷的权宜之策。只是为了缓解北伐军资不足困境的暂时政策,不会长久。员外你倘若有意的话,这趟回去,我可以代你办理。”
“这个,不知要花多少银子呢?这个,不会很贵吧?”
“不多。捐班的最低标准是一万两银子起,多者不限。”
张员外失声道:“啊?一万两银子,这么多?”
赵特使鄙视地望了他一眼,语重心长地说:“员外,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不是说出钱就行了。你想想。我朝民间富裕,有万把两银子身家的富户,民间不知有多少?要真是当上了官,说难听点,这么点银子,几个月就回来了。
大家都想当官,即使将来驱逐了鞑子,北方的地盘也不够啊!所以,朝廷也有规定,想捐班的,不是有钱就行,还得家世清白,在北伐中为朝廷出过力,还得有朝廷官员代为担保。现在,江都那边,不知多少人拿着银子想抢个位置呢!
说实在的,员外,你是北边的人,到底够不够资格捐班,这事还说不好呢。按规矩来说,怎么也我朝子民优先啊!员外既然没兴趣的话,就当我没说这事好了,来来,大家喝酒。”
张员外刚才还在患得患失,既想弄个官,又怕花费太大。但听赵特使这么一说,他顿时急了:“大人,话可不能这么说啊!小民虽然在北边,但小民可一直向着朝廷,忠于陛下。北边的人,那也一样是朝廷的子民啊,总可不能厚此薄彼啊,这会寒了北方义士心的啊。赵大人,您是最了解小民的,小民对朝廷忠心耿耿,您可替小民担保啊!”
赵特使放下了酒杯,他目光炯炯:“张员外,我先问你了,你能出多少银子,又想要做多大的官?”
“这个……”
张员外咬咬牙:“这个,小民愿意为朝廷北伐捐助军资一万两银子!倘若能给我个巡抚或者都督什么的,小民也很满足了。地方嘛,最好是在中原或者山东那边安排个省份就好,我没意见,只要不在北疆这边就好。”
赵特使和劳护卫都笑了:“张员外真爱开玩笑,一省巡抚或者军镇都督,那是要陛下钦命三省朝议通过的。肯定没有捐班的道理。还有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