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谈时局善意提醒 论兴衰无力回天(1 / 2)
两人在酒馆雅间谈论,并没有留意到门外还有个偷听的。
谈的投机,两人又重新落座,续酒再谈。
李岩道:“大顺王几十万大军兵临居庸关下,破关进京已成定局。而崇祯帝至今却不战、不降、不和。北京城外,除吴三桂在山海关的关宁铁骑,已无可战之兵。如若崇祯帝调关宁铁骑卫戍京师,则关防空虚,恐鞑子借机攻破山海关,那时局势将更加复杂难料。”
这个王烁却知道,崇祯确实下令吴三桂进京驰援,吴三桂此时估计是已经不看好崇祯,有了投靠李自成之心,率军在山海关附近墨迹,到李自成攻破北京,他又返回山海关了。
但和李岩这种头脑敏锐,思维发达的人直接无凭无据的说结果,估计他也不信,反倒显得自己浅薄了。
他思考一阵说道:“我想,率兵进关不是小事,多尔衮定会考虑后果。闯王几十万大军兵临北京,声势惊人。
多尔衮虽精明,但对闯王实力并不十分了解。满清兵少,又从未与闯王交手,能否战胜大顺军,他一定心存顾虑。
在此情形下,他不敢轻易率兵进关。闯王若能收服吴三桂,则北边应该不用过于担忧。”
王烁说的颇有道理,李岩忍不住点头。
王烁却纳闷,北京已经岌岌可危,这位崇祯先生,明知打不过,为什么不跑呢?他把心中的疑问对李岩讲,李岩也闹不明白。
按说李自成只是占领了黄河沿岸,崇祯在长江以南还有半壁江山可倚仗,再说这时候江南远比江北富庶,他还有的是机会翻本,他不跑到南京去组织军队反击,反而懒在北京等死,真是又滑稽又诡异。
王烁也希望李自成可以守住北京,不让多尔衮进关。
不管李自成的军队多么没有纪律,总比还带着野蛮气息的满清进来,烧杀掳掠要好的多。
他尽量把就他所知的历史上,李自成失败的原因说出来,让李岩知道去提醒李自成,以防患于未然。
但现代的历史,与他来到这个世界所经历的,大有不同,谁又知道这样做管不管用呢?
管他呢,防范总比什么也不做强。反正李岩要回李自成那里去接他夫人。
再说,从为人看,李岩是个要求完美,做事喜欢善始善终的人,这边的事情没有做完,他是不会立刻就跟王烁回西北的。
他对李岩说道:“大凡成功帝王首立,得人心,稳大局是必须的。只要闯王能善待京师百姓,不随意打乱现有吏治,让现有官吏能各尽其职,待坐稳京城再图变革,天下大局就应该可以稳定。至于以后发生什么事,谁也无法预料。但只要闯王稳定住京师,无论以后发生何事,他都能有机会腾出手来解决。否则,万一京师不稳,以后各种危险都会存在。”
王烁说这些,是因为历史上说,李自成进京后烤掠官员和商户,造成了京师内乱,才导致吴三桂降而复叛,最终与李自成自相残杀,给了满清进关的机会。
不料李岩闻听王烁如此说,脸色黯然道:“这个我和宋献策宋军师都想到了,宋军师还提出进京十策,就包括官各复其职,大军不进内城,百姓各司其业。
可是,闯王根本听不进去。他道,大家跟他辛苦来到京师,不让士卒进城享受京师繁华,如何对诸位头领交代?
军纪自攻破潼关就已经开始败坏,各部均不得约束,至今已不可收拾!
如此士卒进得京师,这百年古都,必将面临一场劫难!由此引发之动荡,实难预料!
是以,我才多次劝说闯王,与崇祯言和,以免这大乱之局呀!”
王烁已经多次见识了闯王军队的混乱,将心比心,知道李岩此刻已经黔驴技穷,无力回天,才会出这与崇祯议和的下策。
看来,北京这场灾难已经无法避免。想到这里,不禁摇头叹息。
李岩这时却问王烁道:“不知大将军进京,要拜会何人?”
王烁一下想起来,在兰州时,胡琏器给他列出的那个京官表,当下从怀里寻出来交与李岩道:“西北人才稀缺,我只是想招揽些有用之才。”
李岩接了那表去看,边看边笑道:“这些人,庸才而已。这个兵部尚书张晋彦,胆小怕事,唯唯诺诺,乃一蠢材!
国仗周奎是个吝啬鬼。崇祯令其带头捐款以纾国难,他竟以无余财对之。其女周皇后给他五千两银子,让其交与国库,他竟昧了三千两,只交两千两。
这个陈演,原是首辅,已被崇祯罢官。此人专事奉承,结交中官,事先探得皇帝所问之题,然后请人答好,应付皇帝,实在是无耻之徒!
魏藻德,无才无德,趋炎附势之徒,徒有虚名耳!
倒是这位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还算个人物。他承袭其父骆思恭之爵,他们父子当指挥使这几年,锦衣卫很少象以前一般,滥用职权,乱捕乱杀。其余人等,实在不值一看。”
李岩一一批驳表中京官,竟无一可用之才。最后他叹息一声道,“朝廷腐败,贤士敬而远之。崇祯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