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 部分(1 / 3)
程,有时会让你在某个决策中举棋不定,有时则让你直接决断,付诸行动,坚持到底。
不确定状况下的犹豫不决是很正常的,但当犹豫与拖延叠加在一起时,就构成了拖延的一种复杂形式。比如,犹豫不决时那种像是被冻住一样的僵硬感,很可能就是对不确定性产生焦虑的一种征兆。表5-2给出了决策拖延的案例,以及相应的立即行动指南。
虽然没有一个保险的准则,能够在结果出现之前就保证决策的正确性,然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犹豫不决及其导致的不作为,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抉择。按照49:51原则:如果你稍稍倾向于一个方向,那就坚持到底,除非你看到事情的结果将你指到另一条路上。这个比例该如何确定呢?没有完美的答案,尤其当决策看起来两者皆可时,更是如此。不过你可以尝试着列出每个方向的优缺点,这样思路可能就会开始清晰,而你也能辨别出轻重差别了。
解决问题并坚持到底
如果你意识不到决策拖延的问题,同时又忍受着优柔寡断所带来的恶果,怎么办呢?这时你做不了什么。解决决策拖延的问题,大部分在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当不同种类的拖延并存时,这将变得非常棘手。
决策拖延可能会跟其他形式的拖延密不可分。比如回避责难型拖延,也就是说,推迟抉择是为了逃避责难。假设你是那种容易滑入行为性拖延的人,你可能会选择方向、确立目标、制订战略规划以实现目标,然后呢,你该执行计划了。可当你遇到第一个障碍的时候,你不确定要做什么。按照行为性拖延的典型套路,你就会把后续的工作统统推迟。当不同类型的拖延,因为对不确定性的焦虑而交织在了一起,你通常就不得不同时面对两个问题:既要把战拖的行动贯彻到底,又要解决掉那些并发状况。
本书能够帮你看清引发拖延问题的外部条件。下文中的问题解决表,就涉及如何面对这种形式的挑战。
(1)问题往往存在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鸿沟中。在这条鸿沟里,存在着未知的因素。而要解决问题,通常需要对问题进行评估,找出解决方案并对解决方案进行测试。那些共存的拖延过程,会干扰你对解决方案的准备和执行,你需要打败它们。
(2)如何对问题情况加以定义,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表达到位的问句,能帮你指出答案的方向。解决问题的方向,往往就藏身在这些问句之中。比如,要停止你当下的决策拖延,就必须经过哪些步骤?这个问句聚焦于问题,以及分辨出解决步骤的重要性。
(3)下一步是为问题列出限定条件。新的问句能够刺激人们寻找答案,并在此过程中扩展和澄清对问题相关领域的认识。是什么、在哪里、什么时间、什么方式和为什么,当你试图对问题做出鉴别时,这些问句能让你的鉴别更加充实有力。你在逃避哪些紧迫的决定?这种事情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什么样的时间点最容易发生推迟?犹豫的时候,你告诉自己什么?你为什么觉得做出选择是一件麻烦事?在不同的情景下,对你提出的问句加以正反推导,你就可以让这些问句反过来帮你走上高效之路。
(4)对问题进行重构,可能会带来不同的选择和结果。重构问题情景的主旨,在于将你从拖延的轨道引到立即行动的轨道上。使用问句来对过程进行重构。如果我的假设并不准确,会是怎样?准确的假设又会是什么样子?我还能想出哪些其他假设?设想一下,你的决定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抑或正负兼备),但你并没有必要因此而贬低或抬高自己。去找三个常常跟你观点不一致的人,从他们那里收集三个替代性的看法。
在解决那些已被表达到位的问题时,你可能还是会经历几次失败的尝试,而没有立刻解决掉问题。可能你找到的“足够好的解决方案”,仍然不够完美。但是,只要你进入了决策过程,你就会很容易找到办法,通过锻炼而实现自己的能力。
美国外交官兼科学家本·富兰克林曾在自传中说:在建立目标并为之奋斗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并不完美,但是如果没有让自己接受挑战,他将远远不会变得像后来那样好。
发挥理性决策过程的力量
如果决策拖延成为你前进路上的拦路虎,你要解决的问题可能就会陷入停滞。表5-3对比了失败的决策过程与理性的决策过程。
表格中的对比,为我们提供了看待Y决策的另一种角度:从失败的决策过程,转为现实基础牢固的理性决策过程,你需要在不同选项之间权衡利弊,并追随当下可行的最优选项去行动。当你面临“撤退还是前进”的Y决策问题时,体会一下失败的决策过程与理性决策过程之间的差别吧。想一想是哪一方在控制着局面,是马还是骑手?
采取主动战略,果断行动
19世纪,普鲁士军事战略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出版了《战争论》一书,吸引了许多对战略规划感兴趣的商界人士。对于想要获得冲劲同时又要适应瞬息万变环境的组织来说,这本书里的战略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