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部分(3 / 3)
心所欲会不会成为一种自我沉溺的方式呢?换一个视角试试,那些令我们印象深刻的巨大成就里面,有几个不是通过艰难困苦的努力获得的。你什么时候见过不费吹灰之力,就做成过了一件意义重大的事了呢?
关于那条被拖延的阴霾重重覆盖的路,我们又能说什么呢?走在那条路上将使你离高效和高成就之路越来越远。拖延之路会令你憔悴不堪,也不会有决心、高效和创造性的努力和成果,在这条路上,承诺和坚持要比个人能力更加重要。而那些既拥有高超的能力,又能够对自己施以限制,高效行动、坚持不懈的人,将毫无争议地屹立于表现最优者之列。
摘掉“我是拖延者”的标签
在我们介绍能改掉拖延习惯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方法之前,还有另外几个基本概念需要澄清。实际上,很多人可能会轻松地说:“我是一个拖延者。”但是仔细思考一下,他们很少有人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世事非黑即白。因此,关于你自己的消极概括,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描述。如果你只是拖延者一种角色,那你还谈何自我改变呢?
拖延并不是个非黑即白的问题,也就是说,“你或者是个拖延者,或者不是”的说法是不对的。你可能在生活中的某些领域拖延,却仍然有许多令人钦佩的品质,取得过令人称赞的成就。相反,拖延只是一个可以改变的过程。因此,毫无疑问,相对于给自己归类,想想如何改变你的表现和坏习惯将会更加合理也更加现实。
要记住,概念对观念有很强的影响力。想想“输家”和“赢家”这两个词,在脑袋里分别勾画出来,是不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画面?如果给自己贴上了“输家”的标签,你会有什么感觉,又会如何行动呢?“输家”或“赢家”之类的标签,跟“拖延者”这个标签一样都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自我意象。
给自己贴上拖延者的标签是一种选择,但这无异于给自己的问题找理由。拖延是相对的。我所认识的人里面,没有谁会每次都拖,也没有谁会百分百高效从不拖延。如果要更精确地描述,你可以将自己看成一个在某些方面拖延,而在另一些方面及时而高效的人。
你可能不喜欢自己的拖延习惯,你可以改变你所不喜欢的。但是不管怎样,拖延者不能成为你的唯一定义。
相对于“工程师”或“中年人”那样的描述性称谓,“拖延者”这种称谓可能更加笼统。你要知道自己是有多重身份的人,拥有数以千计的特性,在生活中扮演着几十个不同的角色。但是问题就在于:多数人都是分门别类地思考,而不是多角度地思考。因此,当你主动认领这个标签的时候,就面临着一个风险—你会别无选择,而只能向你的标签靠拢。
克服失败恐惧,挡住拖延脚步
拖延有着多种诱因,比如逃避压力等。如果你不喜欢一项紧迫的任务,你可能会把它暂时抛诸脑后;除此之外,焦虑也可能引发拖延之灾,当你焦虑时,你满脸忧虑地望向未来,仿佛看到威胁在一步步到来,你不相信自己能够控制局面,内心有股强烈的冲动,你想换到一个让你觉得安全一点儿的行动上去。这种拖延的过程,通常被形容为“害怕失败”。但其实“对失败的焦虑”这种表达可能更好一点儿。
完美主义可能会引发焦虑性的思考,从而引发拖延。你可能会死守着要么成功要么失败的想法,而且还觉得成败的标准在于你能否表现优异的自我期待。如果你觉得自己还没有掌握足够的资源,无法迎接高标准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