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谏明君的无奈(1 / 2)
大唐贞观十七年正月十七日,也是西元643年二月十一日,魏征病逝。
唐太宗为此罢朝五日,并用他擅长的书法为魏征写碑文。另外,他还含泪发表了一段流传千古的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
他的悼念多少含有一些真情,毕竟君臣一场,相处了将近十七年。不过,这也不能排除他为了昭显自己是纳谏明君,而有演戏的成份。魏征去了,唐太宗不再需要凡事经过他同意,难免松了一口气,觉得少了掣肘之人,从此终于可以随心所欲了!
唐太宗刚吊唁过魏征,回到宫中,回顾过去想做而被魏征逼得放弃的事情,第一件想重提的,就是立洛湄为后。然而,他才在御书房坐定,开始亲笔草拟他唯恐手下拟不好的立后诏书,太监忽然进来通报:巢王妃求见。
这时候,由于元吉的封号已被升为巢王,宫人都改称洛湄巢王妃。
唐太宗颇讶异洛湄前来,因为一向只有他去找洛湄,洛湄从不来找他。这使他急着想知道,洛湄会有什么事?
洛湄行礼请安之后,直接了当说道:“魏大人去世之后,洛湄想到,今后皇上要做什么事,都不必再顾虑他,因此贸然来请求皇上,立淑妃姐为后!”
“你想要朕立淑妃为后?” 唐太宗讶然问道:“为什么?你可知道,朕想要立的皇后是你!若不是魏征谏止,贞观十一年,朕就已经下诏书立了你了!”
“就是因为洛湄听说了贞观十一年那件事,才等不到晚上见面,急急赶到御书房来。” 洛湄宛转解释道:“皇上,洛湄真的很感谢皇上隆恩,可是,即使不是为了元吉,洛湄也不能接受这份恩典,因为最有资格当皇后的,是淑妃姐!”
唐太宗听了先是一怔,接着想了一想,不得不同意洛湄说得有理。然而,他忍不住感叹道:“为什么,你总是要讲道理?为什么,你不能像别的女人,只为自己跟自己的孩子打算?就这么一次也不行?又为什么,你不能也让朕放纵一下自己?十七年来,朕为了要做人人景仰的圣君,已经割舍了太多自己的喜好。现在,难道连后宫之事,也不能让朕十七年就任性这一回?”
“皇上,立后不只是后宫之事!” 洛湄理性分析道:“皇后的儿子是嫡子。皇上既然已经把明儿过继给元吉,嫡子的身份对他就没有用。可是,恪儿若能成为嫡子,万一皇上哪天真的决定换太子,改立恪儿就会是顺理成章!”
唐太宗听洛湄如此为李恪进言,不禁问道:“你为何希望朕改立恪儿?”
“皇上自己总是说,恪儿最像皇上。”洛湄坦然答道:“再说,洛湄看恪儿从小到大,很了解他。皇上若选恪儿为继承人,将是天下百姓之福!”
“你真能做到这般无私?”唐太宗几乎有点不敢相信,追问道:“如果明儿有机会当太子,你也宁愿不要,只为了让他继承元吉的香火?”
“当初说好的,若生的是男孩,就过继给元吉,而且,为了怕舍不得,还把明儿送到宫外抚养,只有逢年过节才回来团圆。”洛湄提醒道:“这几年来都是这样,怎能忽然改变?君无戏言,皇上不能叫明儿归宗!”
“这也不见得不能!”唐太宗反驳道:“泰儿刚生下来的时候,父皇作主把他过继给早夭的三弟玄霸。朕登基之后,就下令他归宗,没有任何人说不妥。你要知道,当年朕以为,你只要保住那一胎,习惯性流产就算治好了,以后还可以再生。想不到,你产后血崩,捡回来一条命之后,就再也没怀过孕了!听御医说,不管他给你开多少补药,你的气血都还是不足。换句话说,朕与你就只能有明儿一个孩子!”
“即使如此,” 洛湄平静答道:“皇上也理当遵守诺言。”
“你可不可以暂时抛开那个理字?”唐太宗激动起来,叫道:“朕现在不要你讲理,只要问你的心!你跟了朕,已经是你跟元吉的时间双倍了!难道,你心中还是只有他?”
洛湄无法回答。她只能凝望着皇帝,泪盈双眸。
唐太宗本来还要逼问下去,但看洛湄的眼神,依然不减当初最吸引他的楚楚动人,就不由得心软了。他再想了一想,记起二十几年前,大隋如意公主委身作妾... 他明白自己对淑妃实在亏欠良多,给她后位作为补偿,其实是理所当然。于是,他深长叹了一口气。
“好吧!”唐太宗无奈叹道:“就依你吧!不过,朕若要立淑妃为后,其实反而不如立你为后那么简单,因为明儿年纪还小,又已经过继出去了,对太子之位毫无威胁,既没有子凭母贵的问题,众臣就比较无话可说,朕要一人定夺也就比较容易,但是,恪儿却有能力取代太子!若要把他变成嫡子,事关国本,得要有众臣支持才行。虽然魏征不在了,兹事体大,朕还是得咨询臣子的意见!”
“魏征不在了,还有谁能约束皇上?” 洛湄诧问。
“长孙无忌!”唐太宗直言不讳:“他在朝中势力厐大,不管太子是谁,都得有他的支持才行。只怕,他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