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战始(3 / 5)
恢复元气后再做图谋。
袁尚点点头,说道:“不瞒先生,青州一些有利可图的产业,诸如盐业的贩卖运输,酿酒卖酒,都已经让甄家做了。”
糜竺低下头去沉思一阵,“公子的意思我明白,不过请容许我糜家正当地竞争,公子只需不偏不倚就行。”
“在下一定会不偏不倚。”袁尚笑了笑,他就怕糜家提出不合理要求,但是还是要给糜家一些甜头的,于是说道:“北海历经多年黄巾贼乱,如今还多有无主之地,先生可在下密县挑选一些农地,算是我给浣小姐的嫁妆。”
糜竺心中一动,一个县的无主之地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但袁尚此举是做一个姿态。于是他也不推辞,将此事答应下来。
“我知道除了徐州官家工匠外,糜家佃户家丁中也有不少能工巧匠吧,不知可能建造海船?”袁尚再问道。
“糜家所属海船皆是自家打造,只要用料充足,不难打造。”糜竺答道,“公子是想打造海船?可是如今去徐州去不得了,不过贩运货物于青、扬之间还是可以的。”
袁尚眼前一亮,如果能沟通青州和扬州之间的海运,那利润还是很丰厚的。于是他将打造船队,运输往来青州、幽州、扬州的想法跟糜竺说了。
糜竺会意一笑,“就是公子不说在下也会组织船队到扬州去,否则难以恢复家业。”
“先生此举我定大力支持,只是想请先生帮留意扬州方面的情况。将来如有需要我会征用糜家的船队。”袁尚说道。
糜竺知道这是给袁尚在扬州做探子,但伴随商贸往来,打听一些消息,安插一些细作还是不成问题的,于是他爽快地答应下来。
最后,袁尚露出淡淡笑意,“糜芳现今统领着陶使君的那支丹阳兵……”
糜竺暗道袁尚果然不会平白送与这么多好处,于是答道:“我先让糜芳将那三千丹阳兵变成我自家族兵,再让糜芳带领他们并入青州军中。”
袁尚露出满意的笑容,“也好,让二哥来军中任职。不过那些丹阳兵的家眷多在扬州丹阳吧,出海时不妨接来青州安置,随便再招募一批丹阳的兵卒。”
“在下会留意的。”
袁尚转念一想,觉得糜芳只是个平庸之人,将这么一支精兵交给他实在发挥不出作用,突然间他想起糜家族兵中那个糜维。
“大兄,你们家中族兵那个糜维的,他颇为英勇,屡次立功,不如让他做二哥的副将。”袁尚建议道。
“难得公子看重他,我回去就让他跟二弟吧。”糜竺答应道。
袁尚松了一口气,这边让糜家迁徙青州的事情办得差不多了。出兵徐州的目的也基本达到。想到等候在临淄的貂蝉、蔡琰,袁尚心中一暖,每次出征都是一去好久,实在让她们担心受怕了。
汉建安元年(公元一九五年)十月。
一支千多人的骑兵队陆续渡过平原一段河水。这支骑兵个个兵甲鲜明,战马上的骑士也都身形健硕,神情和动作间隐隐地透露出一股冷冽彪悍的气质。显然,他们都是历经百战的精兵悍将。
这支骑兵正是袁尚的近卫骁骑和亲信虎卫,袁尚这时骑着绝影跟在队伍中间。不久后他就要经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此时的他心中充满坎坷和不安。袁尚知道此次奉命回河北成亲的意义,一旦纳娶了万年公主和甄宓,他就是有了家室的人,这是个人独立的标志。
但此后诸多大事的走向却复杂得很。对内他要处理好跟袁绍、袁谭、袁熙的关系。对外要处理好跟汉室的关系。从母亲刘夫人那里得知,袁谭通过郭图、辛评大肆拉拢在冀州的人脉,冀州高层建俨然分成袁尚、袁谭两个利益集团,他们间互相攻击,纠纷愈演愈烈。自以为精通平衡之道的袁绍,对此事并不加以干涉阻止,让人摸不透他的意向。而且继承人的世子之位迟迟未决,这样冀州高层建的斗争更加紧张。
据传闻,当袁尚完婚后,袁绍就将决定继承人,这让此次河北之行充满危机和变数。就在袁尚的队伍出了临淄,在平原缧阴县投宿时出现一批刺客。好在许褚、典韦两个一流的武将在旁护卫,才使得袁尚安然无恙。
袁尚虽然也有仇家,但这北上完婚的时刻,是谁派来的刺客自然不言而喻。其实汉代刺客十分猖獗,在两汉时期被刺杀而死的皇亲国戚,权臣名贵不在少数。先秦时期侠士被权贵招揽成门客后,除了做卫护就是做刺客,如最有名的刺客荆轲就是太子丹门客。
汉代承接先秦列国,这个时候任侠风气依然浓厚,像鲁地平民多不务农业,好经商贩卖、仗剑任侠,其成年男子多佩戴刀剑。之后地方官府多次收购刀剑,让鲁地人丁回归农务。而仗剑游侠并非像后世武侠小说那么潇洒,剑侠也是人,他们也要穿衣吃饭。除了一些名流接济,侠客们基本没有其他收入途径。这个时候社会管治比战国时更加严格,致使众多剑侠穷困潦倒,于是他们沦为权贵、乃至地主富商的门客。他们平时是护卫,关键之后还是刺客,不少权贵还专门豢养剑侠做刺客,以铲除政敌。像袁绍年轻时结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