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二章 麻烦事(一)(2 / 3)
的态度。但是此番从徽州府回来,倒是彻底的放弃掉了原本的态度,重新回归于家了。
靠自己打拼固然是一条路子,但是背靠大树好乘凉。自己的能力和决心,配合于家的资源,那么会让他走得更远一些。
此次也不过是想要知道那个华夏车行背后之人的身份,杭州这片地方,自己或者说于家的影响力是有的,唯一需要担心的是利用于家的资源来做这些事情,到底要以一个什么样的理由才不会被人指手画脚。
这个倒是有些头痛了。他回归于家,固然是于家所期望的。但是一个大家族,所有人的心也未必都是那么齐的。有人高兴他的回来——主要是长辈——但是年轻一辈对他却抱有极大的不忿。表面虽然没有表露出来,但是见面只是一个冷眼也是免不了的。
这些东西,也不可能不在意。有时候想想,真的心中有气。但是想着要做的事情,也就按捺住了心情。用大丈夫能屈能伸的道理勉励自己,如果以后自己能够有机会执掌于家,那么这些委屈可以慢慢算。
画舫此时正在湖心的地方,李贤等人过去到湖边,有专门等在那里的小舟,将他们接到湖心。湖面上去夜风拂过,相较于白日的酷热,还是有几分凉爽的。他准备去赴他最后的一次诗会,以后这种类似的活动,就不准备参的加了。
……
同样的夜晚,许宣搬了椅子在院子里乘凉。黄于升在他身边坐着喝茶,让他讲几个故事来听。许宣则表示他又不是女人,因此不准备浪费力气。这样的说法引来了黄于升的不满,带着几分幽怨的口气说道:“汉文,你变了。”
“啊?”那边许宣拿着扇子在赶一只蚊子,闻言有些疑惑地偏过头。
“以前你还会专门写出来给我看……现在……反正你已经变了。”
许宣闻言,摇摇头,觉得有些好笑。曾经是为了改变生活境况,因此放出一些书稿在书行之中。后来被黄于升遇到了。
再后来许宣就不差钱了,而眼下这个年代,写故事的人也确实没有什么地位。他有很多其他的事情可以做,也就没有将心思放在这方面。
此时黄于升只是随口说一句,倒是让他想起曾经的很多日子来。经历了一些事情,遇到了一些人,但要说这段生活有多精彩,或许也未必。遇到麻烦,解决麻烦,倒是常有的事情。如果以后问题彻底解决了,他还是准备当一个富贵闲人。但在这之前,需要很努力才能朝着这个目标去靠的。
这段日子,黄于升也改变了很多。以前是一个纨绔子弟,家里惯坏的,其实这种改变在很久以前就有端倪了,比如在县试前的一段时间里,他也是真的花了一些心思去读书的。因为是临时抱佛脚,也没有多少效果,但是至少态度上是变了一些。这样的改变到得来到杭州,就变得越发明显起来。
在岩镇他属于年轻一辈,人看来并不是很靠谱,黄德担心他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暂时还没有让他正式地接触生意,准备要再考察一阵的。在来到杭州这边之后,他就比较自由了。家里面对于他跟着许宣来,也没有太大的反对,至还安排了一些原本在杭州这边的人手帮助他打理事情。他对许宣人力拉车的计划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并且在随着计划铺开的过程中见到的成果之后,这种兴趣就催生出了热情。像是觉醒了本就是大商贾之家后辈应该有的天赋一般。甚至在一些事情的安排上,连许宣也不得不感慨他进步之快。
所以说,只要做一件喜欢的事情,总归是能够做好的。这些日子除了经商之外,黄于升也很自觉地在看书。虽然是做生意,但是多读一些书,让自己的视野开阔一些,自然也是没有错的。他所读的,虽然四书五经也有,但更多的是一些杂书。还有的,是许宣专门编写的准备在随后当做教材的一类东西。
这些东西是许宣来到杭州所做的重要事情之一。先前同刘余帆说的什么科考培训班,眼下若是操作起来还是颇有些难度的,因此便想着从其他地方着手,慢慢将局面大开。
不论哪个行业,人才都是最为重要的。而在眼下的时代,所有正儿八经的人才培养,都是着眼于科考人才方面。对于其他方面的人才,官方在培养上并不重视。眼下万般皆下品的观念限制之下,除了四书五经衍生出来的东西之外,其他的都不怎么重要。
许宣其实是想在这方面下一些功夫的。
培养一些技术性的人才,也是作为以后的人才储备。比如算术,下读书人虽然也懂,但是很多人在这方面也只是相当于后世一个小学生的水平。在这方面进行一些培养,背一背乘法口诀表什么的。这种东西在眼下还没有,培养起来也很简单,并且效果还很好。
除此之外,培养真正的生意人才,也是重中之重。通过一些前期培训,将一些比较有悟性、有天赋的人挑选出来。眼下的时代,做生意很多时候靠的都是经验,但是如果有事先的理论支撑,然后去实践出来,效果肯定比单纯的摸索要有效的多。
还有的便是培养技术性人才。与眼下的观念正好相反,许宣比较重视的恰恰是这里。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