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死穴·伤不起的伪命题(4 / 8)
,即便好打,那关中王也不是你的,它只能在刘邦和宋义两个人中产生。宋义彼时已然是上将军,地位本就不比关中王差,他不一定太在乎那个关中王的位置。刘邦当时只是一个砀郡长,是个侯官,关中王对他的诱惑力有多大,自是不言而喻。如此一来,这个命题的受益者就只有刘邦一个人。熊心这个命题像是特意为刘邦安排的一样。
事实上,刘邦在内心也是这么认为的。项羽打败章邯,率领诸侯联军西进关中,刘邦也是耿耿于怀。在楚汉战争期间,广武对峙时,刘邦与项羽在阵前交涉,历数了项羽十项罪名,其中一条是这样说的:“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就是说项羽你完成了救赵的使命,就应该回彭城去汇报阶段性工作,而不应该带着诸侯联军入关。换句话说,入关本就不是你项羽该做的事,而是分配给我刘邦的工作,这关中王也只有我刘邦一个人的份儿。也正因为如此,刘邦才会对这个命题那么上心,才会对项羽不遵守这个命题耿耿于怀。
为一个人制定的命题,却让大家共同遵守,这显然是不公平的。既然这个命题有着这么多的不公平,那么它无疑是一个本就不该成立的、糟糕的伪命题。然而它却被实实在在地、煞有介事地提了出来,成为不可撼动的真理,成为衡量其他一切真理的标准。激励机制,应该是为了调动大家或者说调动绝大多数人的积极性而制定的,这个命题的初衷其实也应该是这样,但是它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不但没有做到,它反而还潜伏着诸多的矛盾隐患,使它在灭掉秦国之后,很快成为反秦联军内讧的一个导火索。
【5.伪命题的后遗症】
这个命题,方方面面都存在着漏洞和弊端。由此看来,熊心当时提出这个命题,未必进行了深思熟虑的考虑和论证。他更没想到事情会出现怎样的后果。没想到,不是说他没敢去想,而是他对整个战略计划是否能取得成功缺乏足够的信心。确实,当时的形势十分严峻,楚军刚刚经历惨败,秦军势头正猛,楚国能否自保都是个问题,何况北上救赵?何况杀进秦朝的老窝关中?项羽那是历尽艰险、破釜沉舟、光着膀子和秦军玩命才取得最后胜利的,那简直是一场赌博。而刘邦西取关中也并非坦途一条,他也是机关算尽、跌跌撞撞才得以入关的。
所以,两路军都取得胜利,哪怕其中一路取得胜利,对熊心来讲,心里都是没底的。如果他对这个都成竹在胸,那他就不是一个政治家,而是一个幻想家了。既然如此没有把握,那么这个约定的命题就失去了它的严肃性。也许当时熊心就是想尽快提出一个口号,以调动诸将的积极性,或者干脆就是熊心头脑发热地随口一提,全然没有什么前瞻性和预见性。
这类事情如今是很多的。有的领导或上司为了完成眼前的某项任务,便将任务分解,并对下级作出某种承诺,诸如提拔、重用、奖励,以此来诱惑你,好让你尽快完成任务,却因一时急切而有失公允,为以后诸多矛盾埋下隐患。现在大多数领导或上司在这方面处理得要灵活得多,他们只说有可能,并不承诺死,也不说具体的职务和具体的奖励内容,甚至连提拔奖励的承诺都是闪烁其词的。所谓有可能,言外之意并不排除例外的发生,既然一切皆有可能,也就一切皆有不可能。这又好比喂狗,熊心是一次性喂饱,现在的精英们则是一点点掰了丢给它们,让它们永远吃不饱,而又永远存有念想。熊心要是活到现在,估计也混不到精英队伍里去,恐怕还是个放羊的材料。
熊心就是因为考虑得少,才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成为后来四年楚汉战争的契机和抓手。让人更糟心的是,熊心在发现了这种矛盾隐患后,为了自己的脸面和尊严,还依然故我地坚持错下去。就是这样一个有着严重官本位思想的人,竟然还被某些人推崇为有个性、有血性,是个敢于坚持原则的好领导,真是让人笑掉大牙。有个性、有血性不是这么个血性和个性法,坚持原则也不是这么个坚持法,不看命题本身的对错,而只对领导一味地顺从,这体现了一种政治上的盲从和奴性。遗憾的是,某些领导喜欢这种盲从和奴性,群众也情愿接受这种盲从和奴性,这就让诸如刘邦之流钻了空子,抓了机会。从而造成了许多新的矛盾,也留下了许多后遗症。
后遗症之一:刘邦野心膨胀。
最在乎这个命题的,就是刘邦。因为只有他这一路人马是直取关中的,没人和他竞争。这让刘邦对关中王的位置更加渴望。不过正是因为期望值太高,当有一天眼看这个希望变成泡影后,他就会越失落、越愤怒。但面对强大的项羽,他又不敢造次,于是这种愤怒和失落又转变成压抑和怨恨,压抑和怨恨到一定程度,终有一天会爆发的。随着刘邦羽翼渐丰,这种感觉也会越来越强烈,一旦获得机会,比如当他得知项羽与田荣正打得焦头烂额的时候,便毫不犹豫地出手,还定三秦,夺回本该属于他的东西。进而他还实施了更进一步的军事计划:东取彭城,欲置项羽于死地。
对关中王的渴望,还成就了刘邦的野心。如果事先没有这个约定,灭秦之后一起论功行赏,把刘邦封在哪儿就是哪儿,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