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游戏竞技 >永不消逝的军魂 > 第一卷 第八章 勋章

第一卷 第八章 勋章(1 / 4)

更新时间:2012-5-8 20:27:21 字数:6077

1952年10月的一天,罗刚接到47军军部通知,让他作为47军志愿军战士代表参加罗盛教烈士迁墓仪式。罗刚与罗盛教不仅都是湖南老乡,而且他还是47军战斗英雄。参加这次公祭,对罗刚来说,真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参加公祭典礼的有朝鲜的里,面,郡,一直到平安道的人民委员长,劳动党书记,志愿军司令部,47军,141师首长,志愿军战士代表,中小学生,乡村居民等等……

10月4日这一天,罗刚在王小凤陪同下,乘坐师部派来的吉普车前往墓地参加祭典。

一路上,只见参加凭吊的人们络绎不绝地从四面八方赶过来

向墓地走去。穿着白衣裙的妇女,个个头上顶着粗大的木盘子,里面盛着各种祭品。少女,中小学生穿着红绿色新衣服,手里拿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小车上,罗刚和几个志愿军战士代表换上新军装,胸前佩戴着抗美援朝和平勋章,手捧花圈,挽幛默默不语。

朝鲜孤儿院的学生也远道赶来。

罗刚坐着特制的轮椅,在王小凤和战友们陪同下,推着从小河边走上来。一群十几岁的女学生,早已列队站在那里欢迎他们来临。她们见志愿军叔叔到来,一个女孩领声高喊:“敬礼!”所有学生齐刷刷的向罗刚和他的战友行了一个少先队礼。然后都热情的奔过来,在每个人的胸前挂了一朵小白纸花。

那个领队的女孩用手指着眼前发着暗绿色的河面,说:“那就是罗盛教叔叔救人牺牲的地方。如今这条河叫罗盛教河。”

罗刚和战友们脸朝河面,脱下军帽默哀祭悼。

眼前一条宽阔平坦的山路直达罗盛教墓地,取名“罗盛教路”。是当地妇女和少年专为纪念罗盛教修的,表达了他们对烈士的深深怀念。

罗刚和他的战友们往上走,映入眼帘的是“罗盛教纪念亭”。纪念亭由8根粗大的红漆柱子隔成内外两层。外层是宽阔的走廊,四周是黄色的栏杆。亭内摆着几把长椅,供人休息座用。一条朱紫色的扶梯通到亭子楼上。上楼眺望,前面是栎沼河。靠河是一条长长的公路,公路旁是一所学校和大草坪。罗刚心想,如果在和平年代里,坐在亭子上看看孩子们在草坪读书,嬉笑追逐是多么幸福。对于烈士来说,这里是一个很好的安息之地。

整个纪念亭设计精心,美观大方,具有中朝两国民族特色。

离纪念亭不远的地方是罗盛教墓地,墓前竖立着一块两丈多高的纪念碑。碑的正面中央刻着金日成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

罗刚他们来到罗盛教烈士墓前,仔细嚼着题词的深刻含义,它包含着中朝两国和人们用鲜血疑结的友谊,是朝鲜领袖和人民对罗盛教最高的荣誉和赠礼,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光荣和骄傲。

公祭典礼开始。

哀乐奏起。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41师师长庄严的剪断了拦在墓前的彩绸。纪念碑正面的白布幔帐随着被揭开:“不朽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烈士之墓”红色大字和罗盛教遗像出现在人们眼前。哀乐声中,人们低下头默哀。四周一片寂寞,秋风吹着山上的小松树,给人带来一种难以言状的情感。

公祭典礼用的祭品,是按中朝两国人民的习俗摆设的:一边是中国祭品,有涂满鲜花的大馒头,画着龙纹噙着禾穗的公鸡,有颜色鲜艳用面粉制成的各色水果。这一切都出自中国北,南方高级厨师之手。另一边是朝鲜祭品,米粉蒸成的糕,饴糖,烙饼和许多叫不出名字的食品,这是朝鲜阿玛妮对罗盛教的一份心意。

桌上两只粗长的白蜡烛,在阳光下冒出忽红忽白的焰火。大铁香炉里,不断添加的香木在不停地燃烧着。

141师领导代表全师指战员致词后,用低沉的声音安慰:“罗盛教同志安息吧!”

人们个个手捧鲜花排着两排长长的队伍,左右两边围着墓地开始向烈士献花。一会儿,7级高的墓地很快变成了盖满鲜花的花坛。

罗刚坐在轮椅上,在王小凤的陪护下,向罗盛教墓地严肃庄重地行了一个中国军礼。然后,由王小凤代他双手献上了一束金黄色的菊花。菊花在阳光下照射下,显得格外光彩夺目。

公祭典礼活动结束时,罗刚与141师文工团以及中朝全体悼念人员一起高唱《歌颂罗盛教》:

我们志愿军部队里,

有一位优秀的青年团员,

他的事迹象春风传遍世界,

他的名字象春天永留人间。

亲爱的战友罗盛教,

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面。

亲爱的战友罗盛教,

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面。

……

歌声震撼山谷,久久回荡在栎沼河岸。

公祭典礼使罗刚心灵受到了一次极大的震动,在回去的车上脑海里涌起无尽的哀思,……

那是几年前的事情: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书单:长风渡造作时光无论魏晋贵妃裙下臣含苞待宠观鹤笔记大佬都爱我[快穿]顶级偏爱黑月光拿稳BE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