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车辆武器的修复(4 / 4)
牵引车组建了抢救排,其编成内有3-4辆坦克(牵引车)。全体人员的技术水平都提高了。到卢布林一布列斯特战役开始时,有425名驾驶员获得了等级。在准备维斯瓦一奥得河战役时,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培养了32名驾驶技师、70名一级驾驶员、151名二级驾驶员。根据集团军司令员的决定,在进攻过程中,为了保养车辆,由步兵分队抽调人员补充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此外,还采取了其他措施。
在战役过程中,也象在战役准备阶段一样,修理工发扬了集体英雄主义、忘我劳动精神,创造性地完成了所担负的任务。维斯瓦一奥得河战役的特点是进攻的大纵深和高速度,这就给组织技术保养带来了亘大的困难。例如,坦克乘员对T-34坦克进行2级技术保养,至少需要12个小时。当时,不可能有这样长的时间。近卫坦克第49旅(属近卫坦克第2集团军近卫坦克第12军)的中校工程师卡拉科多夫提议进行阶段性技术检查,即在23小时内完成几个操作。这是很复杂的,但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一经验很快推广到全集团军。
在东波美拉尼亚战役中,这个坦克旅的年轻坦克修理工奥列什金战功卓著,他从科尔松一谢夫琴科夫斯基战役开始经历了漫长的战斗历程。在札缅京村附近,在坦克第l连编成内行动的马特维耶夫:中尉的坦克被击伤。坦克失去行驶能力,但是继续斗争,以火炮和机枪进行射击。敌人集中火力对这辆坦克进行猛烈射击。附近没有‘抢救车辆,看来这辆坦克没救了。但是,以技术副连长、中尉技师奥列什金为首的修理工们前来抢救。在敌火不停地射击下,他们同坦克乘员一起迅速排除了故障,坦克重新前往冲击了。
技术勤务工作人员英勇地战斗,为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战斗生存力而斗争。奥列什金在此之前作为连队党组长受过奖赏,为这次战斗受到第二次政府奖赏,在柏林战役中因战功卓著受到第三次奖赏,获得卫国战争勋章一枚。采取的全部技术保障措施,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在维斯瓦一奥得河战役中,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由于技术原因损失105辆坦克,而在东波美拉尼亚战役中损失40辆,在别尔哥罗德一哈尔科夫战役中损失334辆,在普罗斯库罗夫一切尔诺夫策战役中损失263辆。根据4个坦克集团军13次战役的经验,平均每昼夜修理坦克的数量,由1943年的13-25辆提高到1945年的22-55辆(见表26)。
根据近卫坦克第2集团军1945年l-2月的经验,战斗车辆大修修间期的延长(根据战争经验,坦克大修前平均使用的摩托小时和里程数:T-34——250-300摩托小时,1500-2400公里,NC——200-250摩托小时,1200-2000公里,平均每个摩托小时的行驶距离为6-8公里),足以证明坦克集团军全体人员在保养车辆,进而保持各部队和兵团战斗力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见表27)。在战役过程中,车辆的修理由集团军技术副司令负责领导,他是坦克修理和供应部作战组成员,该作战组通常配置在集团军指挥所。技术副司令通常通过坦克修理和供应部各处组织领导修理工作,这些处配置在集团军野战指挥所第二梯队。同部属的通信联络,主要使用运动工具,只是在个别战役(维斯瓦一奥得河战役、柏林战役)中使用专用无线电通信网或者指挥员通信网。同时,也尽量使用有线通信线路接收和传送情报。经验表明,领导技术保障的主要措施有:收集车辆状况资料,给各抢救修理勤务分队、部队下达任务,督促检查和帮助完成保持和恢复部队战斗力的任务。根据近卫坦克第2集团军在1944-1945年的经验,完成上述最后一项措施的方法是,主管人员会面,并分析各军和独立旅上送的报告:车辆状况报告,每天上报一次,有关每台战斗车辆摩托小时消耗、油料保障情况报告,每5天上报一次,有关使用、修理和供应情况报告,每月上报一次。总之,定时呈迭报告,就可以为定下决心提供所需要的情报。
因此,在上次战争中组织与实施技术保障的经验证明,坦克集团军采取的高度有效的措施,达到了保持和恢复战斗力的目的。主要是创造性地对待具体条件下的任务,探讨技术保障较完善的形式和方式方法。结果,在1944年各次战役中,技术保障问题已经顺利解决了。例如,在利沃夫一桑多米尔战役中,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修复了80%的损坏坦克和自行火炮。
在1945年各次战役中,修复的战斗车辆达到90%以上。在工厂和战场上使坦克“复活”的人们的英雄劳动是值得表彰的。军事科学博士、教授、卫国战争积极参加者?戈卢什科上将在自己的回忆录中特别亲切地记述了这一点。修理分队的许多战士、军士和军官为修复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模范行动获得了政府的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