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车辆武器的修复(2 / 4)
给技术副司令以后,通常开始安排战役的技术保障工作,这项工作包括:定下决心,制定技术保障计划,准备修理抢救器材,组织正确使用器材。技术副司令的决心主要是计算:预计的损失,所需的修理器材,现有的修复能力,必要数量的加强兵器、修理用的机件和备件。技术保障的组织工作实际上一值在不断地进行,特别是在坦克集团军担任预备队以后,更加广泛地展开了这项工作。在这期间’,集团军各兵团的修理分队和坦克乘员集中力量整顿现有的车辆。给驾驶员上专业课,提高他们在具体条件下使用车辆的知识。为及时发现和排除故障,对坦克和自行火炮按计划进行预防性检查。同时,还应当进行以下工作:交流上一次战役的技术保障经验,一训练坦克乘员根据季节和战场特点使用车辆,提高技术水平,:补充修理和抢救部队和分队,补充修理技术设备等。
例如,在柏林战役前夕,利亚皮舍夫上校工程师领导的近卫坦克第4集团军修理部队,修复了200多辆战斗车辆,这一事实证明,所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在别尔哥罗德一哈尔科夫战役前夕,坦克第1集团军修复了又215辆汽车。在战役前准备车辆的过程中,修理人员表现出了高超的技巧,并发挥了创造性。例如,在准备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时,近卫坦克第l集团军修理营(营长是沙鲍欣中校工程师)的官兵们,直接在本营中制造履带销,表现出了机智和灵敏:找到了所需尺寸和质量的钢材,用手工压制销头并轻微地淬火。总共制造了3万个履带销。结果到战役开始时,各坦克损坏的履带销都换上自制的,而且每辆坦克还有20个备份销。在准备维斯瓦一奥得河战役时,近卫坦克第2集团军的修理工也发挥了很好的发明创造精神。在严寒来店时,坦克兵面店一个问题:在冬季条件下,如何保持车辆的战斗力,不必因加温发动机而消耗摩托小时,而且能使发动机迅速起动。在近卫坦克第12军中,相当迅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坦克掩体中构筑了保温间。保温间是个3米深坑,筑有侧壁、圆木顶盖和挂有草帘的缓坡出入口。在各保温间内设有坦克加温炉,使坦克内温度保持在零上8-12度,发动机可立即起动。坦克由保温间进入掩体后可进行射击或前往冲击。这些工事为实施进攻保存了摩托小时。在战役过程中,各抢救修理单位的使用程序和工作方法,取决于战役的特点、纵深、持续时间和速度,取决于各部队和兵团坦克装甲车辆的类型和技术状况。由于坦克损伤和故障的性质不同,修理二〔作的工作量和复杂程度也不同。修理分为三类:小修、中修和大修。每种修理都需要有不同的期限和实施条件。
坦克部队和兵团的技术保障排和连,是用来进行小修和帮助乘员保养坦克装甲车辆的。小修工作是大量的,主要是排除故障,其方法是更换损坏的机件和仪表的零件,以及进行必要的调整、紧固、焊接和钳工一机械作业。上述分队直接在损坏地点修复大量费时不多的车辆。为了不脱离自己部队,修理分队在一个地点只停留较短时间。军修理部队(活动坦克修理站)在本军行动地带内前进,主要进行中修,更换或修理损坏的坦克部件和组合件。检查技术状况,调整和紧固各部件和武器。中修可保障修理间隔期限内车辆的最大行程。活动坦克修理站也完成坦克兵团(部队)修理分队因时间不够未能完成的部分小修任务。在进攻过程中,坦克和机械化军修理部队在军损坏车辆收集所完成大部分工作。坦克集团军修理单位在战役初期不展开,同各抢救连一起执行队尾技术保障任务。在作战过程中,他们修理坦克,主要进行中修。集团军修理营和各后送连常常作为兵团的加强兵器使用。例如,在东普鲁士战役中,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正是这样做的。集团军抢救修理单位主要在下列场合分散使用:坦克兵战斗紧张,进展缓慢,或者集团军各兵团在相距很远的方向上进攻。
坦克第4集团军在维斯瓦一奥得河战役中的数据,证明了部队、兵团、军团修理单位的修理能力:各旅的技保连修理了648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各军的活动修理站修理了15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集团军修理营修理了171辆战斗车辆。坦克集团军进入交战和在战役纵深内行动时,修理单位应尽量靠近作战部队,完成当日任务后到达集合地域时,他们往往同作战部队配置在一起,但是只有每昼夜的进攻速度为15、20公里时才可能做到这一点。
卫国战争最后阶段进攻战役的特点是军队的前进速度大大加快,这就要求重新考虑组织技术保障问题。由于后勤部门包括后勤部队(分队)落后,上述使用修理单位的方法不能取得良好效果。要求集中使用集团军的抢救修理分队。
例如,1945年1-2月,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在进攻过程中的做法是,用集团军修理营、军活动坦克修理站、两个建制的集团军后送连和两个损坏车辆收集所建立了两个抢救修理群。这一时期,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修理后送分队的使用情况见表25。从表25可以看出,损坏车辆收集所在一处停留、修理和后送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时间为3-16昼夜。在40天里,他们修复了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