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世纪婴啼 (3)(2 / 11)
关于展拓香港界址的函件及其他文书》第53页,原载1899年4月24日殖民地秘书处密件第三号),其中的一些人即为抗英领袖,邓菁士也在名单之内,列在“元朗洞”之“厦村”,英文名写作“Tang
Ts'ing—sz”,汉文名写作“邓菁士”,这是在港英官方文件中第一次出现邓菁士的名字,后来的一些有关香港拓界的函件中也曾几次出现。由于港英官方文件的“先入为主”,目前我们见到的出版物多数沿用“邓菁士”字样,也有的写作“邓清士”。
邓菁士的事迹流传甚为简略,在我所能找到的有关香港拓界的史料性著作和普及读物中均未查到他的生卒年月,不止一本书把他的居住地也弄错了,把他当作吉庆围的人,说吉庆围出了个邓清士,他振臂一呼:“乡亲们……”如何如何。这是历史造成的缺憾,因为在“新界”乡民武装抗英失败之后,港英政府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在长达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新界”人民处于港英统治之下,那段悲壮的历史被埋没、被歪曲,以至于大量史料散失,如今要弄清历史的本来面目,自然是困难重重。
我在采访中得到邓氏后人的帮助,据厦村籍邓兆棠医生提供的材料,邓菁士为厦村新围人氏,系邓氏二十四世祖,《厦村新围邓氏族谱》有如下记载:
国学公名芝槐,字弼才,号菁士,乳名乳槐,乃郡库诞献公长子也。补国学生。娶仇氏,生一子,曰锡龄。公生于道光二十八年戊申九月二十三日,终于光绪二十五年六月二十四日卯时,享寿五十二岁。
由是可知,“邓菁士”、“邓清士”的写法都是不准确的,应为“邓菁士”,而且“菁士”既非名,也非字,而是他的号。
邓菁士卒于光绪二十五年六月二十四日,换算为公历应是1899年7月31日。根据第十二任港督卜力的报告,在港英当局的武装镇压之下,“新界”人民的抗英斗争截止1899年4月26日已全部平息,此后“新界”地区归于港英管辖之下,港英并且于5月16日将九龙城、深圳和沙头角同时强行占领。那么,邓菁士在7月31日由于何因死于何地?邓氏族谱中并没有记载。就我所看到的材料,邓菁士在领导抗英斗争失败之后的下落,有两种说法。
一为“逃亡”说。刘存宽编著的《香港历史问题资料选评——租借新界》一书中说:“上村之战后,……抗英武装事实上已无力组织一场战斗,一部分人被迫撤退到深圳河以北,抵抗运动领袖邓菁士、邓仪石等逃奔广州、南头,另一部分人则藏匿在本地。”余绳武、刘存宽主编的《十九世纪的香港》一书也用此说,据该二书注解,此说源于安德葛著《香港史》。
此说在港英的英文档案中也可以找到依据。1899年4月19日骆克报告说:“下午1:3O,我们前往厦村……我要他们将叛乱的首领交出来,他们说,那些人都逃跑了,其中一人去了南头,另一人去了广东。”厦村是邓菁士、邓仪石、邓植亭的家乡,此处所指何人,是显而易见的。骆克在1899年4月24日给卜力报告中也曾说到:“在厦村,邓菁士和邓植亭这些人看来在诱使当地的老人和村民参加他们的抵抗运动中起了很大作用……我把这些名字列了一个名单,但几乎所有提到的人都已逃离。”
一为“绞杀”说。“新界”黄建五先生在《新界租借漫谈》一文中说:“港英追捕领袖人物,结果,邓菁士执行绞刑,邓仪石逃亡西乡……”
以上两说虽不一致,但也并不矛盾,因为“逃亡”并不是结果,在逃亡之中为港英逮捕、最后被绞杀仍是可能的,所以两说可以并存,而邓菁士的卒期为1899年7月31日则是可以肯定的,《厦村新围邓氏族谱》应是确证。
抗英领袖之一邓植亭,是邓菁士的三弟,《厦村新围邓氏族谱》有载:
郡庠名芝培,字甄才,号植亭,乳名茂槐,乃郡庠诞献公三子也。补郡文庠。生于咸丰元年辛亥年十一月初六日。娶黄氏,生三子,长曼廷,次咱添,三燮堂。续娶陈氏,生一子,曰沂添。
关于这两位抗英志士的后代,据《厦村新围邓氏族谱》所载,邓菁士之独生子邓锡龄,字永周,号梦余,生于同治戊辰年九月二十四日,享寿五十二岁。娶李氏,无子,以邓德桑承嗣,邓德桑系邓祖添之子、邓芝林之孙,邓芝林字敏才,号毓生,乳名秀槐,系邓菁士之二弟。
邓植亭之长子燮廷,未娶早卒。次子咱添,娶廖氏,生一子,曰德成。三子燮堂,娶朱氏,无子;续娶吴氏,妾钟氏,生子德刚、德毅、德强,德强早卒。四子沂添,娶关氏,生子德康早卒,次子德岳。
据邓兆棠医生、邓圣时先生介绍,抗英领袖邓仪石(又名惠麟)系厦村西山村人,为邓氏二十五世祖;邓芳卿系屏山人,为邓氏二十三世祖,1853年生。
另据黄建五先生撰文介绍,抗英志士伍其昌,别号星埠,原籍南边围,生于咸丰九年乙未(1859年),1881年中秀才,1892年补增庠生。生平胆识过人,办事勇敢,在乡间排难解纷,任劳任怨。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