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世纪婴啼 (1)(2 / 11)
绝不像脚下的冰面舶样平滑如镜,而是波谲云诡,浪骇涛惊,若非皇太后这样的政坛老手把舵,船也许早就翻了。康、梁逆党作乱虽已平息,天下仍不得安宁,香港拓界又惹出事端,广东新安县的一些小民擅自与洋人开战,今年春夏之交闹得沸沸扬扬。其实又何必!朝廷已然诏令将那片海角余地租借给洋人,好比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临上轿在怀里揣把剪子,洞房花烛夜还要跟人家拚命,能成得了什么气候?自然免不了受皮肉之苦,到头来还得乖乖地依了人家,“娘家”也不敢给你们作主。果不其然,小民们惹恼了洋人,洋人出兵打过界河,占了深圳和沙头角,赶走了九龙城的驻军和税关,还要大清国赔款十五万大洋,那是杀中国人花费的军火钱,羊毛出在羊身上,还得大清国掏腰包,天底下竟然有这样的道理!这事儿从夏天闹到立冬,多亏了庆亲王和李鸿章紧赶慢赶地周旋,才算央告着洋人从深圳和沙头角退了兵,而洋人索要赔款和占据九龙城之事还未了结。这次小民闹事,洋人把气撒到了两广总督谭钟麟身上,向总理衙门交涉说,谭钟麟“远远不能使人满意”,要求将其免职,以“消除摩擦”。按说,谭钟麟本非“后党”中坚,但毕竟是三朝元老,为官四十余年,颇有政声,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去年的百日维新之中,敢于对皇上的变法诏令“因循玩懈”,也就是对“后党”的莫大支持。如今若要遽加贬斥,皇太后倒有些下不了手。但洋人威逼甚急,似乎谭钟麟一日不去,粤、港之间便一日不宁。皇太后无奈,只好以谭钟麟眼疾复发为由,让他自请告老还乡,回籍就医,给他一个体面地下台,也为港英那边挖掉了眼中之钉、肉中之刺,免得耿耿于怀,再生波折。谭钟麟空出的位置由谁来坐?”皇太后把身边的老臣扒拉来执拉去,最后选中了大清国第一外交家李鸿章。中、英关于香港拓界的交涉,本自李鸿章始,复至李鸿章终,正应了那句老话:解铃还需系铃人。
这件事有了眉目,皇太后还有更大的心事:戊戌逆党流亡海外,贼心未死,康有为在加拿大发起“保皇会”,梁启超在夏威夷组织“维新会”,要把去年唱砸了的“围园铜后”那出戏重打锣鼓另开张,凭借洋人的势力卷土重来,诛杀皇太后,扶持光绪皇帝上台执政。这一切,祸根都在皇上身上。去年政变之时,皇太后本来要废掉他,只是担心此举会引起列强干涉,才退而采取“训政”之策,留下了这个傀儡皇帝,现在看来,后患无穷。经过这两年的折腾,皇太后感到自己精力已大不如从前,确实是老了,虽然臣子们天天祝她“万寿无疆”,她自己心里清楚,生老病死是任何人也无法抗拒的,她可以凭借手中的强权扼杀新政、囚禁皇帝,却不能以年逾花甲的老迈之躯和春秋正盛的皇上在生命的驿道上赛跑,一旦自己撒手归天,康、梁逆党与皇上里应外合,东山再起,该如何是好?皇上的存在,是对皇太后的最大威胁。因此,她命令大医每日编造为皇上诊病的脉案药方,并且把皇上“患病”的消息传示各衙门,密电各省督、抚,通报外国驻京使馆,造成皇帝因病重而不堪治国重任的假象,待水到渠成,便可废黜光绪,另立新君。谁知舆论一出,朝野哗然,举国震惊。有个候选知府经元善在上海联合海外侨民,呼吁“保护圣躬”,远在南洋新加坡、吉隆坡的华侨绅商也纷纷打来电报,向皇帝请安。皇太后密传手谕,就“废立”之事征询地方重臣意见,湖广总督张之洞默不作答,显然是不赞成,两江总督刘坤一则明确表示反对:“君臣之义已定,中外之口难防。”期期以为不可。列强驻华公使惟恐中国政局的变动影响他们各自的在华利益,对皇上的“病情”密切关注,想方设法探听消息,还要求在明年的正月初一为即将“三十而立”的皇帝拜寿,表达了明显的“干涉”意向。皇太后怕的就是得罪洋人,偏偏山东、直隶又闹起了义和团,他们设坛聚众,较拳斗勇,画符念咒,刀枪不入,专与洋教作对,烧教堂,杀神甫,引起洋人的强烈抗议,各公使向总理衙门施加压力,皇太后不得不应洋人要求,把山东巡抚毓贤调离,派袁世凯接任,率领他在天津小站创立的“新建陆军”前去禁剿“拳匪”,这场乱子能否平息下去,还不得而知……
皇太后思前想后,满腹心事,愁肠百结,哪里还有“暖坐冰床过玉津”的乐趣?瞻望前途,不寒而栗,倒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了。
“我怎么听着……这冰‘嘎巴嘎巴’地直响唤?”她声音打颤地说,心里慌慌的,也不知是自己的耳朵幻听,还是冰真地要裂,“咱们回去吧!”
李连英从瀛台那边沿着冰走过来,还没追到金鳌玉蝀桥,发现老佛爷已经上岸了。
东堂子胡同,高悬着“中外礻是福”大匾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前面,雪地上停着一顶绿呢大轿,还有一辆西洋马车。
衙门大堂里,李鸿章正在接待一位贵客:刚刚从伦敦返回北京任上的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他从3月下旬归国休假,到12月中旬返任,包括旅途在内度过了长达八个多月的假期,略略胖了一些,面色滋润,神采奕奕,四十七岁的外交官倒比原来还显得年轻了。相比之下,李鸿章愈加老态龙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