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者看似相互依存,可矛盾也会时刻发生。(1 / 1)
历史证明,只有强有力的君主才敢于俯视宗教,使国民从心灵到肉体都服务于国家。比如后周世宗柴荣、宋朝开国之主赵匡胤,他们都是在宗教神祇面前高昂着头颅的人。
而像宋真宗赵恒、梁武帝萧衍之流,就等而下之了。
完颜亮,这个在历史里毁多誉少的色鬼屠夫皇帝,却偏偏在这方面非常像一位雄主。在公元1155年左右,磁州有位大德高僧法宝要外出远游,这是当地文化界、佛学界的一件大事,毫不夸张地说,这位大德高僧的远去,会使当地宗教界的浓郁神圣气息淡化很多。
很多人去挽留,包括金国的几位项级大臣。这些人跪在庙里虔诚地向法宝磕头,请他老人家无论如何别走,长驻锡于此,弘法利生……
法宝还没决定什么,完颜亮就火了,他召集三品以上的官员上早朝,把当事人都抓到场,问那些大臣还有法宝:“卿等到寺庙,和尚高居正座,卿等侧坐于傍,又跪拜乞留,殊无大臣风范!如欲跪拜,上有君王下有公卿,岂有向和尚屈膝之理!”
这些官儿每人各打二十大板,法宝和尚是主角,允许他当庭陈述,可惜他软了,“战惧不知所为”。完颜亮一笑:“拉下去,给他加十倍。”
两百大板过后,法宝和尚的老屁股烂了,估计短时期内他哪儿也去不了……以上这些都是个人品味。公平地说,当皇帝有这些很好,没这些也正常。那么看完颜亮的本职工作干得怎么样。
上位之后,完颜亮最重大的决定是迁都。
金国自崛起后迅速发展,才过了十年已经是超级大国,可是连续三任皇帝,都城居然还是在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当帝国的版图已经延伸至淮水北岸的时候,它的政治中心还在遥远的东北老家,说实话,这实在是太落后了。
别的不说,一个命令传达至国土边缘,得用多少时间?
说迁都,在中国的古代是件让人发疯的事情。赞同的人各种招数用尽,把利大于弊说得头头是道,可惜得不到认同。而反对的人更是绝望,他们只是想过和从前一样的生活,这有什么错吗?为什么连最起码的要求都不能满足?
两方面的人都痛不欲生,其难度就像你定做了整套的最新款橱柜,可你的祖母大人就是要留着她年轻时用实木制成的老碗架柜,不给腾地方。
你有啥办法?
所以金国三代皇帝以后,都城还是那个乡下的小镇子。完颜亮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这个。借着声势空前的杀戮行动,他宣布迁都,目标是前辽国燕云十六州的首府燕京(今北京)。他笑嘻嘻地看着整个帝国的臣民们,问:“谁有意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