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我感觉这是地道的野史,当小说看还可以。(3 / 3)
的下属,他列出清单来,说杜充有六个问题让他很烦,不去。苗、刘叛变,张浚命令他发兵,他嗤之以鼻,说:“你算老几,凭什么听你的。”直到老牌大臣吕颐浩出面,他才起程。金兀术追杀赵构,孟太后带着整个后宫逃往南昌。赵构派他在江州挡住金军,这位老兄居然一路狂奔,到达江州之后,立即开始喝酒。
金军渡江,他不知道。金军杀到,他马上逃跑。孟太后自己想办法,才侥幸逃脱敌人的手掌心。楚州被围攻百日,赵构亲手写了五份圣旨要他救援,他不去。张俊调他去剿匪,他说自己身边还有匪呢,剿完了再去帮忙。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奇妙的是,他每次不听话换来的都是——加官进爵。
没别的原因,他有兵!
这时,赵构想了又想,觉得让刘光世写封信还是能命令动的,于是,他把任务交代清楚了。这次,大衙内很给面子,把赵构的信放进信封里,外面写上自己的名字,派出五个人,人手一份,保证信能冲破交战区,顺利送到完颜昌的手里。
信送出去了,南宋开始等待。因为这封信,还有之前秦桧在北方所受的苦、在靖康时的坚贞,宋朝加封秦桧为礼部尚书。四个月后,也就是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二月,秦桧升任参知政事。
他成了南宋的副宰相。
闪电一样的晋升,秦桧并没有满意。他谨慎地压抑着自己,每时每刻都让皇帝高兴,让首相满意。同时,他小心地寻觅着更进一步的机会,因为他要做的事,是一个副宰相无法触及的。
可是,这谈何容易。
范宗尹是地道的官场妖孽,见识、运气、胆量,他无一或缺。为了显示自己的完美形象,他甚至还有良知与义愤。这是多么难得啊。
这些素质让范宗尹做了三件事。第一,他撤销了行营司,恢复了枢密院领兵的祖制。这一点,让宋朝的军制秩序迅速恢复。相比之下,即使枢密院军制有各种各样的缺陷,它也比临时架构的行营司完善得多。并且,这也显示出范宗尹气度过人,他没有乘机把军权揽在宰相名下,让自己实权大增,而是主动分离。
这是难能可贵的为国精神。
第二,他设置了镇抚使。这个编制没有固定的成员,成员的资历也没有硬性标准。只要你有力量,去金、齐交界处,宋、齐交界处扎根立足,平盗抗金,给异族人添乱,那么你就是镇抚使。
这在当时是急需的。南宋的军力有限,始终无法做到全境御敌,那么就必须得放权,让民间也罢,部分军人也罢,去时刻变幻着的交战区自组兵力,自筹粮饷,各自为战。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当然,这么做有很大的风险。
一个是良莠不齐。有的人真的能与金军血战,保境安民,成为国家的屏藩;有的人却乘机为害一方,变成有身份的强盗。另一个是危险。“自组兵力,自筹粮饷,各自为战”看着很方便,搞不好会出现割据现象,发展下去,会有唐末时藩镇一样的实权人物登场。
但那是后话,将来想办法制止,也比现在异族人随意过江要好。
前面这两件事让范宗尹声名鹊起。要命的是,他做了第三件事。
第三件事的涉及面太广,意义重大到主宰整个南宋的精神内核——清算。北宋灭亡了,绝大多数宋朝人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
如此庞大辉煌的国度,是怎样突然坍塌的呢?简单地归结为女真人的侵略,是很片面的。宋朝人想了很多,一直在分析问题出在了哪里。
这种追溯式的反思不断进行着,渐渐形成了南宋的主流意识。这时,范宗尹不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还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是行政官员,把问题归结为政府的错误决定,是宋徽宗赵佶不按常理出牌,不断滥赏造成的。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官员公开腐败。
随意发放俸禄、奖金,把所有的游戏规则都打乱了。想改正这一切,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彻底清查之前的所有滥赏,一个个都追回来。
以上是关于北宋怎样亡国、南宋如何重生的范宗尹版本。这应该是南宋立国之后首次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和实际改正。在这之后,一整套的理论不断涌现、完善、集成,最后形成了中华民族自南宋开始,直至明亡清兴、民国初立,都一以贯之的学术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