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百十二章 河北战事(1 / 2)
更新时间2012-8-14 19:52:23 字数:2205
郭子仪率南路军出飞狐道进入河北,收复易州辖下的楼亭、五回、板城等县。
郭子仪接到李俶的北路军收复幽州、范阳的捷报,立刻修书回复,请李俶分兵南下,阻击幽州周边州郡北上的援军,郭子仪则率军夺取幽州周边州郡。
李俶昏迷的三天时间里,李光弼代李俶处理河北军政事务,在贾循、马燧的协助下整编幽州各军。
易州叛军守将闻知唐军兵临幽州城下,立刻集合部署北上增援,在范阳城外落入李晟预先设好的埋伏,全军覆没。李晟击溃易州叛军主力后,南下协助郭子仪攻打易州州城易县。
莫州叛将李秦授闻知幽州失陷,立刻领兵前往救援,在拒马河与马重英部相遇。两军正面交锋,李秦授不敌马重英,掉头后撤。
马重英率军紧随其后。
李秦授命人焚毁滱水上的瓦桥,逃回莫州城内闭门不出。
郭子仪率领朔方军轻松攻取易州州城易县,前锋攻占遂城。
在幽州东面的辽东地区,有两只重要的军事力量,驻守营州柳城郡的平卢节度使和驻守辽东城的安东都护府。
安禄山起兵谋反后,安东副大都护马灵察召集都护府众将商议,决定效忠李唐朝廷,拒绝听从安东大都护安禄山的命令。
安禄山任命的平卢节度使吕知诲得到辽东城探子的密报,以共同举义归顺朝廷为名,设计把马灵察骗到营州,将其杀害。
平卢游弈使刘客奴、先锋使董秦、安东大都护府副将王玄志得知吕知诲反唐,投靠贼首安禄山,杀害马灵察,共同举兵讨伐吕知诲。三人得知广平王率河西骁骑突袭幽州,遂遣使到幽州,与李俶联络。
李俶与李光弼商议决定,派辛京杲率四千临洮骁骑从西面突袭营州,接应刘客奴、董秦、王玄志的行动,争取一举围歼吕知诲的平卢叛军,解除幽州东面之患。
李俶亲笔回信给刘客奴、董秦、王玄志三人,告知作战计划,并命三人击破吕知诲后,立刻率军赶往幽州。
安禄山起兵范阳,兵锋横扫河北,各地官吏或举家逃亡,或依附反贼。偌大的河北道二十四郡,只有两位不习骑射的文臣—平原太守颜真卿、常山太守颜杲卿高举勤王大旗,率领河北军民义士与燕军死战。
颜真卿,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琅琊临沂,唐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颜真卿三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二十六岁中进士,登甲科,踏上仕途,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颜真卿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敢于进言说真话。时逢宰相杨国忠权倾朝野,众臣无不迎合谄媚。厌恶阿于权贵、趋炎附势的颜真卿成为朝臣中的异类,屡受排挤,被贬黜出京,任平原太守。
颜真卿主政平原期间,勤政爱民,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深得百姓拥护和爱戴。平原郡属于范阳节度使辖地,安禄山谋反前,颜真卿表面上每日与宾客泛舟饮酒、不问政事,暗中高筑城墙,深挖壕沟,招募壮丁,积储粮草。
安禄山范阳起兵不到一个月时间,河北道二十四郡中除德州平原郡外全部沦陷。
颜真卿举义勤王,上万义士聚集平原。安禄山不得不下令留守河北的史思明出兵镇压。史思明派手下大将俞文景率领三万大军进攻平原,颜真卿率领两万平原军民奋勇抗敌,俞文景久攻不下,伤亡惨重。
常山太守颜杲卿是颜真卿的堂兄。安禄山起兵范阳,挥师南下,十万大军兵临常山城下。此时常山驻军仅有三千,颜杲卿知道无力抵挡燕军,于是忍辱负重,假意开城投降。安禄山见颜杲卿只是一个文弱书生,不足为患,放心的让颜杲卿继续担任常山太守。
颜杲卿得知颜真卿在平原抗击叛军,与儿子颜季明、司马袁履谦、参军冯虔、前真定县令贾深、藁城尉崔安石等人秘密谋划,设计擒获驻守常山的燕军主将高邈、何千年,在常山举起勤王义旗。
常山扼守着燕军南北通路,向西经井陉口直达北都太原,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颜杲卿派儿子颜季明联络太原尹王承业,请王承业出兵井陉,切断燕军归路。王承业贪生怕死,借口奉旨保卫北都,不肯出兵支援。
安禄山闻知渔阳归路被断,担心军心浮动,命令史思明不惜一切代价拿下常山。
史思明亲率大军来到常山城下。
颜季明出城迎战,击伤燕军大将蔡希德,被史思明手下骁将李立节擒获。
史思明将颜季明赤身绑于阵前,挑断手脚经脉,以此胁迫颜杲卿投降。
颜杲卿不肯屈服。
史思明用残忍的手段杀害颜季明,率兵攻城。
颜杲卿不顾丧子之痛,亲自督战,直至箭尽,城破被俘。
史思明拿下常山,派人将颜杲卿、袁履谦押往洛阳,交给安禄山处置。史思明引军围攻常山,给李俶夺取幽州和范阳提供了绝佳机会。
刚刚在洛阳称帝的安禄山见到颜杲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