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古寺迷踪(上)(1 / 2)
更新时间2012-7-24 15:16:25 字数:2264
李俶和刘德顺回到东院,找来郭旰、王霆商议,突然听到外面一阵喧哗。
没过多久,刘德顺前来禀告:“郡王,不好了,刚才寺中僧人在观音堂外发现一具尸体,听香客们议论说是被青面獠牙的夜叉杀死的。”
李俶担心贺拔楚岳发生意外,和郭旰、王霆来到事发现场。李俶见到死者,很是吃惊,竟是几日前与自己同路的寿州富商褚安贵。死者除颈骨折断外,身上并无其他伤痕。
经过一个漫长的不眠之夜,第二天天刚亮,李俶带着郭旰、王霆、哥舒曜再次来到听鹤亭,寻找蛛丝马迹,依然没有收获。
刘德顺前来禀告:“郡王,敦煌太守来了。”
“哦?!”李俶觉得事情越来越复杂。类似这样的普通命案,一般由县尉或县令到现场勘察,太守亲自前来,其中必有隐情。
李俶来到大雄宝殿外,见到一位身穿紫色官服的四品官员。整个沙州敦煌郡只有一名四品官员—敦煌太守兼豆卢军使张敬尧。
李俶径直走到张敬尧面前,问候道:“张太守,多日不见,一切安好。”
张敬尧意外见到李俶,当即愣住。
李俶低声说:“借一步说话。”
张敬尧吩咐手下在门外守候,跟着李俶走进大殿,屈身行礼:“敦煌太守张敬尧拜见广平王。”
李俶扶起张敬尧:“这里是佛门圣地,太守不必多礼。说来惭愧,本王来此原为游玩览胜,不想遇到寺中发生命案,太守可是为此事而来?”
张敬尧松了口气,回答:“下官接到三危寺急报,说寺中闹鬼。此地危险,下官即刻护送郡王回城。”
李俶:“宝相庄严的佛门圣地怎么可能闹鬼,其中必定另有隐情,俶倒是很想看看太守如何破此奇案。”
张敬尧愁眉苦脸的说:“幽冥之事,下官哪里管得。”
李俶有些生气:“鬼神之事,虚无缥缈,不足为信。”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世间本无鬼,魔由人心生。”一位身穿方丈袈裟的老和尚走进大殿。
张敬尧给李俶介绍:“这位是三危寺方丈宽见。”
李俶没想到,堂堂一寺方丈竟是无鬼论者。
张敬尧向宽见介绍李俶:“这位是广平郡王,陇右、河西节度使。”
宽见双手合十:“阿弥陀佛,贫僧见过郡王。”
李俶:“大师不必多礼。”
张敬尧质问宽见:“降妖伏魔本是你佛门之事,为何非得唤本官前来?”
宽见:“贫僧请太守前来,是因昨夜本寺藏经楼中一件圣物被盗。”
李俶好奇地问:“什么圣物?”
宽见:“一百年前,玄奘法师从天竺取经归来,途经本寺,在此讲经月余。临行前,将一枚佛主真身灵骨舍利寄存在本寺,成为镇寺至宝,供奉于藏经楼中。”
张敬尧气愤的说:“本官与你相交数年,这么珍贵的圣物都不让本官瞻仰一下,这下可好,被贼人盗走了。”
宽见:“太守莫怪,此事只有贫僧和四位掌院知道,再无外人知晓。”
李俶:“不错,知道的人越少,圣物越安全。俶相信大师不会监守自盗,可从四位掌院着手调查。”
宽见:“四位掌院都是贫僧的师兄弟,平日专心佛法,决不可能做出此事。”
张敬尧:“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你怎敢如此肯定?”
李俶突然想起昨晚心原和尚说的那番话,对宽见说:“有劳大师把心原找来。”
宽见:“贫僧正在寻找心原。心原从不缺席功课,今日早课却不见踪影。”
李俶对张敬尧说:“立刻派出斥候,在方圆百里内搜索佛骨舍利下落。”
张敬尧:“下官这就去办。郡王,此地不宜久留,下官送您回城。”
李俶:“这寺中还有诸多谜团未解,本王暂且留下。”
张敬尧:“本官命赵捕头留下,供郡王差遣。”
李俶:“不用了,多谢太守。”
张敬尧离去两个时辰后,赵捕头惊慌失措的前来禀报:“郡—郡王,大—大事不好了!”
李俶:“别急,慢慢说。”
赵捕头:“张太守—张太守他—”
李俶:“是不是张太守发现了佛骨舍利的下落?”
赵捕头:“张太守在回城的路上,被杀了!”
“什么!张敬尧被杀了!”李俶惊呆了。
赵捕头:“我们离开三危寺,行至红石峡,不知从何处射来一只毒镖,命中太守。太守坠马倒地,当即毒发身亡。”
李俶的脑子很乱,先是楚岳失踪,然后佛宝被盗,紧接着太守张敬尧被杀,这其中有什么关联?如果盗取佛宝的目的是引诱张敬尧出城,那么凶手大可在张敬尧前往三危寺的途中动手,为何要等到回去的时候才杀人。李俶命哥舒曜和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