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四章引经据典老太太再谈教育(2 / 4)
是大学毕业生,言谈话语就是与众不同,行为举止也是可谓风范,思考问题更是可谓周到。再说小字辈中的瑞安、倩如,将来还有文洲、林华、学楷和学模,可都是与众不同的。这就是教育的好处。教育可以使人长知识,辨方向,爱国家,求进步,学本领,谋新生。我想我们今后做事情的方向,似乎应该是以商兴学,以学育人。培育人才是一个纲,农、商、医都是目。反过来,培育了人才,又能够促进农、商、医等事业的发展。去年那一场**,我算是看清楚了。没有那些耳聪目明、明白是非的学生群起而攻之,卖国条约恐怕是早就签署了。”说到这里,老太太又指着玉儿、瑜儿和珍儿等几个侍女,说道:“就因为知道有文化的好处,我是早几年就已经开始盯着这些姑娘们学习文化了。她们现在字会写了,书会看了,算术也会做了,总算是已经启了蒙了。”
听了老太太的话,巫碧卿说道:“老太太,你这以商兴学,以学育人的八字方针好。我赞成。”
魏锦文也问道:“老太太,你们这里的小孩子都已经开始学文化了?”
玉儿说道:“我们老太太就像一个老师,每天按时按刻在前客堂里等我们,从《三字经》开始,其次就是《增广贤文》、《曾文正公家书》,不仅教我们识字,还教我们写字,一个个手把手的教,可认真了。”
杨翰祥感叹着说道:“老太太可真是高瞻远瞩!怪不得这里的孩子们待人接物都是彬彬有礼的。”
老太太说道:“我得要对这些孩子们负责,要为他们的前程考虑。我总以为一个人做人一辈子,这识字断文的能力是应该要有的。识了字自己就能够看书看报了,也就见多识广了。那也就能够知书达理、明辨是非好坏黑白了。做人这一点可是最要紧不过的。你们看那《红楼梦》里,若大的一个家业,祖宗们好不容易辛辛苦苦挣下来的,可是到结果究竟还是在是非不分、黑白颠倒、为所欲为中给毁掉了!”
听到老太太说起了《红楼梦》,何崇仁就接话说道:“每回看见老太太,我总会不由得想起《红楼梦》里的那个贾母史老太太。她们两个人在好些方面都是蛮相像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和眉慈目的。”
老太太看着有些瘦弱的何崇仁,摇着手说道:“哪里!哪里!这可是绝对不能比的。人家史老太太贾母可是一个世袭官宦的绣户侯门女,娘家的家产可是三百里的阿房宫都装不下的。而我只不过是一个靠着要饭逃命活过来的穷得不能再穷的穷老太婆罢了。比不得!比不得!实在比不得!要论出身,你们在座的各位的家底都要比我们好。我们也就只不过是这十几年才稍微过得好了点儿。”
看见老太太把《红楼梦》说得头头是道的,杨翰祥就说道:“咱们老太太看的书还真不少哇!看来对《红楼梦》还蛮有研究的,一出口就把贾母的家庭背景给清清楚楚地说了出来。可真是不简单呢!”
张肇基接话说道:“我们老太太向来喜欢看《红楼梦》。我很小的时候,她就给我讲《红楼梦》里的故事了。她说那个贾宝玉原来是什么大荒山青埂峰下面的一颗顽石变来的。这颗顽石原来又是女娲娘娘采石补天时遗落在青埂峰上的。石头上面还有一偈,说是什么‘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不过我以为读《红楼梦》最要紧的还是要理解‘无才补天,幻形人世’这两句话。它是在告诉我们,天底下的一切事情原来都是天定的,凡胎俗夫无法改变。那个曹雪芹只是把人世间的事情幻变作了这么一部小说来告诫人们,一切都顺其自然的好。”
听了张肇基的这么一番言论,老太太斜着眼睛看了他一眼,咂了咂嘴,说道:“我怎么总觉得有些事情到了你嘴里就总是会变了味道了呢?我以为《红楼梦》并不像你说的这么简单。曹雪芹写《红楼梦》可是苦心孤诣地费了一番心思的。它可绝不是什么‘满嘴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么简单的事情。”
张肇基就说道:“娘,怎么我又说错了呢?那好吧!接下来,我们就听你专门说《红楼梦》。”
听了张肇基的话,老太太说道:“你们看,我又上当了,原来他是绕弯子要我给他说《红楼梦》!”
听了老太太的话,大家都笑了起来。
笑停了,魏锦文叹着气说道:“唉!一部《红楼梦》,研究了上百年,到现在为止,还是公说公理婆说婆理的,没有一个共同的结论。我也已经看了两遍了,可是终于还是没有看出个究竟来。”
杨翰祥接话说道:“大哥,《红楼梦》看一遍两遍没有用,根本就没有发言权。我听说起码要看四五遍、五六遍,才能够说出个大致的所以然来。有好多人看过了《红楼梦》,连里面一共说了几代人都搞不清楚。人跟人之间的关系那可就更加说不清楚了。”
老太太说道:“照这个样子看来,锦文和翰祥你们两个人好像对《红楼梦》也颇感兴趣啊!不过我觉得翰祥说的是有一些道理的,《红楼梦》不看个五六遍确实是没有发言权的。”
魏锦文就问道:“老太太,那你已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