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魔法 >幻之盛唐 > 第七百二十九章 征起适遇风云会(五)

第七百二十九章 征起适遇风云会(五)(2 / 4)

更令他们沮丧的是,这些塞里斯军团主力,显然并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几乎是用不紧不慢的行军之态越城而过,只有一些明显属于二流守备性质和藩属军队,被留下来开始营造围城的营地。

但是这个结果无助于增长城中军民的士气和乐观前景,连敌人都将他们鄙视性的暂时忽略了。当鼓动着热风的气球升起来后,城墙上敢于站立的身影,顿时几乎绝迹了……

移动车城——六合城的顶层,我正在看一封份《善后呈文》,最主要军政爵邑分置的新内容,打下来这么大一片土地后,岭西行台的版图,甚至超过管辖范围大大扩张的安西都护府,人口田土上说,更远超过安西北庭加在一起的。

光是直辖州县的土客户口,就比的上河西、剑南那样的大道,更别说周边那些藩国、部落和本地大小贵姓豪族。因此管理层面上显得尤为复杂,岭西行台设置后,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来。因此最多见的常态,是以军屯为基层单位,自下而上军事主官一把抓的军管制度为常态。

简单粗放见效快,但是资源和潜力浪费也不会少,但是一旦局势稳定下来,势必要实行更合理更有效率的管理体制和架构。

首先是军政两分,除特殊情况外,校尉以上的军将,不再以兼领政务民事官;反之若是想专任地方,则必须放弃军职,以换取相应的品官职介。

其次就是军职官职,与分配在名下的爵级,以及相关的田邑,不得同时兼有,以开国男比县尉以上为界定,当然本人军功受田不再此限,当时如果你想封土代牧一方,就必须放弃军中和官府的职事。

作为直辖州县的外围,分封的爵邑允许以土地出产维持一定规模,以土团、民壮为名的脱产或不脱产武装,行管辖薄弱的边远地区守土保民之责,镇压和管理当地占多数人口的土族藩户,需要的时候,还可以作为附近军民屯所,以及正军作战的辅助和补充。

这是避免既得一定田土户口之出,又专军政之权柄,那就是行台管辖甚广,边远难及的情况下,制造和培养新的藩镇军阀之类潜在割据势力的土壤了。

传统的军政体制中,也将分出一批驻屯性质的守土官,作为几者之间的过渡和代官制度的补充,选拔叙职的门槛要低得多,最低级别的要求,只要在军队中服役过五年就行。

这样就可以解决日后大批唐籍老兵和归化人退役当地的安置问题,他们也是基层组织的一部分,作为府兵军屯等后备役和基层动员体制的补充,只是对象扩大到那些新归顺的土户,守土官级别不高,多数以村镇乃至边远小城为单位,但是比照爵邑封臣拥有相当的权利,只是职位不能世袭,在职阶上也是参考了武散勋官的下二十七阶,出任的待遇,比照在役军职,流外品的吏目,或是低品正任官,抬二阶而转叙,也允许以低在役军阶而权任高阶守土官。

当然先下最大的问题,不是官职如何设定更加合理,而是如何找到足够的人填补这些职位的空缺,而不用让一名主官身兼多任,或是权宜低品越级兼任高职的现象,长期存在下去。

这样的话,事务的繁琐和经历的分散,将让大量具体事务的权利,无形间流散到那些没有名分,也缺少地位的辅助幕僚人员手上,变成一种类似后世师爷秉政的畸形惯例。

“木鹿城中来使了……”

我略微楞了下,却并不意外,该来的还是终于来了。

赛里斯人建立了细致的政权架构和官吏体系,并因此设立了许多职位,这也是那些本地王公贵姓、领主豪族家,不能继承家业的次生庶出子弟的重要出路,家族熏陶而相对于普遍民众,平均水准之上的知识和武艺,让他们在谋求这些职业上,更具有竞争力。

毕竟光靠赛里斯人及其附庸归化移民,是难以满足这些职位的需求。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必须宣誓归化赛里斯帝国,并接受赛里斯化的归化教育和生活方式。

——《中亚通史,东风西渐》

……

回归地道路变最终成了一条死亡之路,

刚刚离开巴格达的时候,我们还是一直士气饱满而满载而归的军队,然后就在各种无法掩饰的征兆,和不安的传闻拆箱中,无法遏制士气的流逝和物资损耗的加剧。哪怕多次的发饷和额外赏赐,也正在失去效果。不仅仅是士兵,连军官们也开始质疑,少数上层所制定的进攻方案和对象。

漫长的回程走了一半之后,终于有一座叫班绥尔小城的守卫,对我们发动了试探性的进攻,我们疲惫的断后部队,甚至没有勇气与他们接战,就丢下物资和武器逃走了,这似乎成了一个危险的信号和征兆,然后就像滚雪球一样变成一场连锁反应式的灾难。

受到这个事实鼓舞的当地人,开始越来频繁的对我们发动袭击,最初只是躲在路边的零星射箭,然后是骑着骆驼和马的尾随者,他们只要冷冷的观望,等待我们队伍中体力不支的掉队者,然后一拥而上结束他们的痛苦,并夺走身上所能找到的一切。

原本受到帝国雇佣的贝贾人,也改弦更张加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书单:长风渡造作时光无论魏晋贵妃裙下臣含苞待宠观鹤笔记大佬都爱我[快穿]顶级偏爱黑月光拿稳BE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