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三章 好消息、坏消息(2 / 5)
这些东西看的也要深刻的多。
“至少在我们的旗下,他们是为了保卫乡土而死的……”
“这是诡辩之说……”
“起码我们既不兴随意抓丁或是裹挟百姓来充数,让他们自愿应募的……要是河东、朔方军那班人,指不定还变成怎样……”
张思俭转头正色道
“我们目前是在用大半个河西道和整个关内道人力物力,来对抗吐蕃人的倾国之力……”
“现在朝中唯一有实力的河东、朔方大军尽远在云中、河北、平卢一线,自顾不暇;山南、剑南调遣过来的兵马,还在关内进行适应和编练……在这个夏汛到来前,我们必须构建新的防线,争取更多的时间……”
“吐蕃的王军主力和本帐,可还大都没过西倾山以东啊……而现下整个西北路,几乎靠本军独力支撑……我们输不起,也不能输,行台必须考虑到最坏的情形……”
“但是我们堪用的人手奇缺,没有足够的军士和老卒,来训练和统领他们……”
年青军官犹自争辩道
“那就从团练中选,团练不足的,就从义勇中找,义勇还不够,就用那些武装民夫。”
张思俭斩钉截铁地道。
“本部经营多年的三级战备轮训体制,各庄子的巡丁和工场的护卫队,可不是摆设吧,基本的操列和令行禁止,他们还是知道一些的吧……”
“军中庇护和供养他们及家人,难道不就是为了这一刻……”
“那我请求带队去前方……坐望他们去死,我总是做不到的……”
年青军官也下定了决心。
……
在略带丝丝凉意的春雨中,
县令张牧之,满头大汗汗的支使这手下人,将大锅支起烧开,他是成都武学出身,早年积累下一定的资历后,因为某种需要和交换,由武途转入文职被外放到这里做县尉,当然官面上的说法,这批特任是为了填补当年武威之乱造成的空白。
因此,他们处事的方式,与那些从吏目熬资历上来的实务官,或是正途科举或是荫补出身的官员,有很不小的差别。虽然作为正途官,不再享受两府三军内部的待遇,但是他们的家人,还是按照军输的标准和待遇住在特定的聚居区内,接受年节的优抚和日常补助的。
用某位大人的话说,这是那些为这个集体作出贡献的人,理所当然应该做到的。
按照朝廷新的体制,原本在近、望、紧、要之县,才设立的末流辅官——县丞,将受到兵部驾部司的直管,而变得炙手可热起来。
手下人除了同乡和老家人外,钱谷、物料、大半都是陆续由人介绍,提携过来帮忙的两学三附出身,在当地形成一个比较得力的小圈子。这也是这些外放年轻官员的普遍现象。
“快快,准备热水和药物……”
“今天至少有好几路粮院大队和补充团的人马要经过这里……”
从途径军队的表现就可以看出前方的状况,早前经过的那些军队令行禁止,没有军令甚至连大路都没有离开过,哪怕饮食取水就在眼皮底下,但是后面这些补充团,就越来越不好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过的军队越多,总是能收容不少因为缺乏经验等原因掉队的人也变得越来越多,甚至有些是吃不了这个苦,反悔偷偷半道试图溜走的。
作为有唐一代的官员和将领,文武分野并不是很明显,也不想后世为了防范武人作乱而刻意以文抑武制造出一条悬殊巨大的鸿沟,或是以极其狭隘的选士范畴,而令行政系统内的官员们,不得不靠大量编制外的幕僚和吏员来开展工作。
所以这种构成大唐统治力最底层父母官的任务要繁重的多,上马能挽弓御敌,下马能治政安民,这是对这些靠近边州,治下藩汉陈杂的父母官们最基本要求。治理那些归化的番人,光靠怀柔是不够的。
至少他在那些番姓小部中,是被半敬半畏的称为方瘸子的。
依靠途径这条要道,早年结交的那些商团关系也带到了地方,还有来自背后上官和同袍老兄弟的一些支持,在静边之乱后,他手下用军中退养的老卒,名正言顺的在这个人口勉强过万的中县,练出一只500人的土团兵,其中有一百多名自备弓箭的猎手和三十多名鞍马齐全的番汉骑丁。
他不知道别人那里是怎么样的情形,但他觉得扶持自己的势力,并不是只有他这么一出选择,毕竟当年因为各种原因选择放弃了军中的发展,而被放出去的人有好几十。
当初只是顺手布下的闲棋,居然变成了一路关键的妙招,他们可以用查私防盗的名义,有限的干预和保护河西走廊这条西北最重要的商道。而到了战时,他们又成为地方的中坚力量。
这些日子,这些土团兵全部召集在大路上,维持秩序,组织闲余劳力,协助官军过境,又要巡视春耕,防止忙的脚不着地,这次他亲自出动,却还有一个秘密接应的任务,不惜破坏规矩,亲自待人越境进入邻县,若是被人揭举出去,又是一场大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