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一章 遭遇、民风(4 / 5)
营的联姻门荫师徒等方式,编织起来的关系纠结错综,随便一个小地主,也可能七拐八弯的牵连到一个大世族。
因此在这里开拓的军屯庄,受到的抵制和压力,远远超过其他地方,主要分布在大路和直道边上,以方便保护粮道和就近的求助,基本前身就是临时设置的粮院所发展而来的。
这次朝廷借惩罚叛乱的门阀,清理出一大片隐没田产,也算是对那些地方势力的杀鸡儆猴,起码清丈土地的事情一下顺利了很多,看到风向变了,主动报官的隐匿人口也增加了许多。
其中作为朝廷中军直管府兵组成部分的军屯庄,也拓展了许多,直接在河东河北道靠近首府的地方,划给了一大片建立府兵的田亩配额,多着数百顷,少者也有千余亩,虽然知道这未尝不是另一种分散实力的手段,但也没有任何拒绝的理由。
因此少不得我这个枢密使去巡视一番,打打气,表示一下支持,还有按照崔光远的说法,顺便用灾星的名头,镇压一下地方的气运。
现今在龙武军延伸出来的新府兵制度,已经不同开国时的情形,更像是一个有组织大规模的军事化管理下的,农业产业化一条龙集团,等于在千百年延续下来的地方传统体制之外,另起炉灶加你一套更高效的直管社会体系。在人力和资源上进行最详细的分工和规划,以实现在古代条件小最大限度的发掘每一分效率。
当初可是连抓带抢,坑蒙拐骗都用上了,为了地方官扯皮,不惜用下三滥的手段去威胁对方,还与地方大族豪强什么的起了无数的龌龊,才积累起一批宝贵的人力资源,用他们发展出最初的流民大营,建造起第一批自供的产业,从最早纯粹培养预备兵源的初衷,到现在大部分自足的产业链体系和教育、思想体系在内的浓缩社会系统雏形。
千万不要小看他们的作用,正是有了他们的存在,龙武军上下才能不用理会大多数官场内层层叠加的成例和刁难,也不用沿袭传统军队的一些积弊陋习,在老皇帝的招牌下,以最少的妥协,磕磕碰碰的磨练出一只与这个世道完全不同风貌的军队。不然除非是无限制的抓丁,光是补充兵员一项,就很难绕过那些在地方拥有影响力的豪强宗族,要么被孤立花费更大的代价和时间来达到目标,要么妥协然后被渗透在体系内留下不稳定因素。
特别在这个大多数人一辈子几乎没有离开几次家乡,到死都是目不识丁,所有见闻靠熟悉的里保胥吏,来上传下达的时代。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想要获得相应的支持,就得体现或是代表一定的利益诉求,古人都不是傻瓜,欺骗和暴力手段只是一时的效果。至于那些YY小说中几句话忽悠的那些家大业大的古人,倒头就拜恨不得奉上女儿和子弟无条件支持的,我怎么就从来撞见过这种好事呢……
至少龙武军这个团体,现在除了少数国家政权顶层,已经不用特别需要看别人的脸色,可以在相对自主的情况下作一些事情,这也是这个体系吸引人的一个方面,在战场发挥自己的才能,不用在意别人想法,或是顾虑后方的事情。
天下平定后,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典范,他们也是代表中央朝廷统治和影响力的延伸,插在地方乡党势力中的钉子,对地方的社会格局进行长期渗透掺沙子,要知道修路挖渠,围圩造田改造环境之类,组织大规模的人力投入的劳动生产,除了效率有限的传统官府,就只有那些世代经营积累殷厚的宗族大姓,才有能力进行,但是作为传统势力,他们并没有足够的立场和眼光,消耗自己的资源和人力,去做一些没有直接好处,或是长期才能见效的项目。在乡里有限的铺路造桥,赈济乡人,已经是他们的极限了。
而教育在古代同样也是一种稀缺的资源,有知识的人总是容易得到普通百姓的尊敬和敬畏,哪怕是粗识常用数百字的人,随着军屯庄的俄规模和影响扩大,对地方的移风易俗,也有很大的加成作用。
毕竟除了有实力的大宗族,还没有多少人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完成最基层的教育。
虽然这个争夺舆论和思想的过程,将会是一个长期而反复的过程,究竟是被传统的惯性和光同尘,或是潜移默化改变传统还不好说,但起码也就开了个好头。
午后我们被邀请参加了一次地方活动。从某些方面来说,河洛地区是一个居住人口流动性较大的地区,素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由于河洛水系众多,而这一带乡里多畔水而居,自古有初六要开冰取鱼,讨头彩的活动,因此正好让我们赶上了,十数名壮汉,用大铁锥凿开的冰面上,很快象沸腾的滚水一样翻腾起来,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冬鱼,随着拖出的刺网,弹跳在冰面上,迅速冻成一条硬挺挺的鱼棍儿。
当场活切的冻鱼生,纹理透明,沾上盐粉或是葱白,下肚鲜美嫩滑,可惜小东西看着很美味就是不敢吃,又用香草奶酪在石片上煎了一道黄金鱼片,也吃的赞不绝口。
不过,不管走到哪里,显然都有煞风景的人。
“国子祭酒颜公知求见……”
能让身为京学三首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