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九章 祥瑞与遣回(3 / 4)
。可以说这也是另一种形式裁军手段,因为事实上,那些外军这些年没战事,亏空缺额的现象很是普遍,检点就是挤掉其中的水分,把资源原先分配到最需要和合适的地方,顺便还能揪出点别的什么。
不过这个数字,对朝廷捉襟见肘的财政预算来说,还是多了点,因为不包括地方自支的守捉、团练,还有那只从李泌手中延续下来退役军人的工程部队,至少也有十几万人。这也是国家财赋中最大项的支出。
“枢密院的新任命也下来了。”
不出意外,朝廷以关内节度使李嗣业转任为第二位枢密副使,却让关内节度使的位置空悬,所有编额也不再补充,余部尽数编入重整五府三卫,第三位出任枢密副使的,却是丰国公、河东节度副使仆固怀恩,其子仆固炀,授云中防御使,所率铁勒族仆骨部改编为金威军。
这样再加上兵部尚书兼任枢密副使的梁宰,一个朝中大臣,两个藩帅;一个胡帅,两名汉臣,又重新构成一个相互制约又相互配合的新格局。
再说这三位实际都西北出身,却又体系不同的枢副,可以说与同出西北系的河东、朔方诸军关系匪浅,又与我这个筹办内枢密使,颇有交情和往来,对于中外军来说,无论是行事还是发布政令,都是一个良好的润滑和缓冲,也算是朝廷煞费苦心的安排。
妥协和权衡还是王道啊,我感叹道。
“财赋归中……”
我又在奏章中,看到一个熟悉的字眼,新朝新制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文进武退。
就是军队一途,以逐渐回归天宝旧制为目标,原本属于节度使的部分权利,被逐步下放到驻守关防节要的各军使、兵马使身上,以提高他们对付突发事件的灵活性。节度使、都督们除了作为以道为单位的大军区预备队的本镇牙兵外,就职剩下对辖区内各部驻军的指挥调防之权,但是日常考绩训做、防戍征发等则还是收归兵部和枢密院。节度使、都督对军中人事的提拔任免,仅限于都尉以下,都尉以上将领,就只能向朝廷举荐和建议。
而政务一途,原本朝廷对各州刺史的直辖,放权一部分到道一级,由新置各道都督、布政、户赋、按察、转运诸使行驶,原本河北、河东广泛实行的留州、输军、供朝的税赋三分制,在分道后,旧河北地区实际上只剩下安东和平卢两道还在实行,旧河东地区只剩下新划出来的云中道还在执行,而作为中原最精华的新河北道,新河东道,则统一交解东都洛阳,再由当地朝廷任命的转运使,进行管理和分配。
……
“这是阴谋……”
“枢相……他这是在掘我们的根基啊”
李光弼的别庄上,一群借着探望李母病,前来的地方军中大员,七嘴八舌的正在诉苦。
这位大器晚成,却号称中兴战功第一的右枢密今年已经54岁了,仍然像一把藏鞘的宝刀一般精爽硕毅,由于勤于骑马射猎,和军旅中延续下来的严谨生活作息习惯,因此几乎看不出多少岁月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此刻他只是面无表情的,静静听着旧部的求诉。
“检点之后,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削减我们的衣粮,没有这些东西,再骁勇的健儿也……”
“什么饷从公出,还要拨付贴帐,公布全军,拿我们当什么了……大帅帐下何曾受过这鸟气啊”
“偌大河东道才给我们三个军的编制啊,还有一个乙等的……这是刻意的打压啊……”
“难道叫我们和那些守捉、团练去争配置……”
“我们那个不是尸山血海里博出来的功勋之军,才安逸几年……朝廷实在太让人寒心了……”
“够了……”
李光弼突然起身,拍倒一片杯盏。
显然优裕的生活并不能磨灭这位前元帅常年军旅生涯,令行禁止养成的不怒自威,众人虽然已经是手掌一方的大将或是藩镇,但还几乎是本能条件反射的齐刷刷低头挺身,作出一份聆听训示的模样。
“你以为我不知道你们的勾当么……亏空吃饷、虚报员额,一会操就到处抓丁来凑数。”
他信手抓起一叠邸文,摔在他们面前。
“河东军的名下,才安定几年,就被你们搞成什么模样……这些年,在你们的亲族和部曲名下,又增加了多少新置的产业”
“连炮弩、火器都敢卖给那些登州商贾……你们还有什么不敢做的……””
……
长安城外的某处旅舍,静边部拓跋家的使者,也终于等到了接触的结果。
“什么,举族百帐以上头领自缚来京请罪……”
白发苍苍的使者听到这个条件,面色痛苦的扭曲起来。
“还有什么……”
“所有族人要分家,弥峨川内,不许再存留百帐以上的聚落……”
传话的中间人,用一种悲悯的表情和一种叹息的声调道“拓跋本家的所有成年男子,必须进入河西军劳役十年……”
“你……”
一个个严苛的条件下来,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