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 新气象(5 / 7)
上南平府的管辖,已经和高地边缘几个备边吐蕃的军州连成了一片,为了方便守备和调遣,进行了划并。虽然剑南四十一州府一下少了好几个边州,却也由此摆脱了边患,从边境道变成彻底的内陆道,但是作为过度,靠近南平府的巴渝诸州,还要继续向南平协粮十年到二十年不等。
看起来南平府的压力,似乎一下增加,南要镇服南蛮各族,北边要防备来自高地的吐蕃袭略,但是随着阐宝府的南诏末朝在内外交困中崩解离析,残余的四十一种乌蛮氏族也陷入内乱中,不断的有大氏族崩溃,又有许多别种的小氏族诞生,不过这种混乱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就形成了新的格局。
除了唐军直接控制的平原、河川、城邑,在那些山地丘陵之中,也形成了所谓“白子国裔”、“西迁爨种”、“邆赕遗族”三个较大的部落族群,他们也是丽水王蒙失虎与南平府之间的缓冲。因此,倒刻意集中精力,重点防备来占据居高临下地理优势的吐蕃。
薛景仙走后,我又拿起另一本公文。
后续的一些局部战斗的总结和反馈,也由军中调查部门收集整理,陆续呈报上来,本军的表现固然是当得上训练有素,临危不乱,但是那些自发组织起来的外围力量也有不少亮点。
比如在发动兵变的当晚,梁门五小骁第一号的小杨,正在城外的童子军营地中,进行夜战训练,闻变后立刻带领人马转移撤往最近的军屯点,让包抄的军队扑了个空,后来军屯庄与不明的敌人开战,这些童子军依靠自身目标小,身手灵活,成为各个据点之间联络的信使。
小杨则亲自带人狙击了好几批连夜赶出城,不明身份的信使……因此当叙一大功,直接跃升两级,成为龙武军序列中,最年轻的一位别将……
又如龙武军虞候郎将段秀实,带领的锋字营得到报信后,在回来的路上,就近突袭了相对空虚的陇右军本镇驻地,迅速镇压了陇右节度使王思礼以下的中军,又一路驱赶溃兵南下,消息传到已经进入长安城中的陇右军中,士气大溃,四散而走。
作为密探头子的老猫,不知道从那里召集了一些前斩首队的成员,易装成敌军,乘乱接连袭击了参军围攻我家安西北庭军、神策军、神武军等中军大帐,导致这些本来就是仓促集结统合在一起的武装力量,相嫌猜惧不止,始终无法全力投入和配合……
呆在我加门下做食客的少年赛特,在长安城的乱战中大放异彩,带领一班与龙武军关系密切的番姓子弟和他们的跟班长随,在那些乱军中杀的几进几出,最后在女营与那些自发赶来的各部老兵合力,将试图侵入女营的乱兵杀退。
不过他事后也向我请辞,说是经过这些日子,已经找到了想要的部分答案和追寻的东西,而那个大秦人塞拉弗,很可能是他失散多年的兄长,希望能继续追随李酒鬼西进地道路。
“恭喜总纲,枢密大人……”
满脸得色的崔光远,高声通传进来。
“枢密院筹备纲要修改备案,中书门下已经通过了大部分条陈……已经册书发至兵部”
“通过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彻底松了口气,这可是比平定那些阉党内乱,更让人费力的事情……
这结果不知道背后经过了多少激烈的争执和妥协,虽然有李泌和颜真卿两位的支持,但是还是有不少人持激烈的反对态度,不管是出于利益集团的本能,还是担心武人做大的威胁,为此陈条一改再改的面目全非,虽然在我的一力坚持下,甚至不惜赤膊上阵,最后的东西和原始的版本,已经相去甚远。
但这个结果对我来说不是意料中,但也不算是最坏的结果,起码大部分利益都得到了保证。
由于我虽然身为以本职出任的三枢密之一,但是没有象郭子仪一样加中书门下平章 也没有象李光弼一样录尚书事,所以在品级上至少差了两阶。
但相比那两位左右枢密领衔战时的军国方略总策划之职,我当任的后枢密,负责的是监督枢密院本部的日常运作,和一些附属机构的管理,也算各得其所。
其他四位枢密副使具体负责东西南北四方,道一级的战略战术指导,平时则轮流负责枢密院国家级别战备值班的任务。若有重大事务上有争议,则提请御前会议,又皇帝主持,七位枢密进行协商表决。
作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范,崔光远也成了权刑部宪司郎中,薛景仙兼任了枢密院典要,魏放进授兵部库部郎中,温哲放秘书监左丞,其他人等各有升迁的司职。
于南北衙之间另立一军,为枢密院直辖,号为教导军,分作前后左右中五营,按照马、步、射、工、火器,由那些在校的高年级学军组成,平时轮流出勤执戍,也是外放军官的种子部队。
按照新划分的架构和职权,左右后三大枢密使将被称做武相,以区别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如果加同中书门下平章 则还拥有直接过问国家大略的权利,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要求和政事堂的宰相们一起召开联席会议,以决定国家的大方向。
作为四个副枢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