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三章 明修栈道与暗渡陈仓 (1)(9 / 12)
舍外墙,青砖的里子隔间,全部用灰浆抹面过,干净宽敞的四人间,冬天暖和,夏天干燥通风,还有简单的个人家具,比挤士兵的木棚子大通铺,舒服的多。从手抽的室内水井,到常年流水的厕间,晾晒的外架和预制的简易炉灶,各种设施一应俱全。
作为军属的样范工程之一,还附属有:
供应数百人份的大食堂和火间、地窖,军器库,更衣间,澡堂,消闲厅,图舆室,仪仗厅,营务房,省身室,惩戒间,大型底下水池和与之联通底下管网。
现在龙武军的兵员,除了一些针对性的专长选拔活动外,已经基本不从地方直接招募,而是间接从体系内的工场、农庄之类的地方中挑选。
因为这些人的战斗意志要比传统的农民好,没有土地的羁縻,却对工厂有极大的依附性,习惯有组织和阶级的集体生活,长期的纪律和服从性最好,而且对使用新式武器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现在从地方招募上来的青壮,也不再直接进入军队或者预备役,而是进入名下的工场,进行一段时间的适应性过度,再根据各人的表现,分配到一些预备役的岗位上,作为军队补充的候选。
结果我无意中,在农业社会的古代,创造了一只拥有原始工人阶级雏形和特点的军队。这是我的军队,与其他传统将帅部曲的区别,也是外来势力难以渗透和诱惑的重要原因。
因为如果没有意外,他们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终其一生都将紧密的依靠这个体系解决和消化。因此这些年,龙武军在兵部档案上的编制,不但没有扩增,还有所减少,因为大量转业地方和进入外围的编制,而成为隐性的存在。
虽说其他势力在外地,也有类似模仿龙武军而建立的产业和后勤基地,试图与龙武军竞争,乃至分庭抗礼,但因为传统体制和体内内因素的擎制,在效率和效益上始终比不上龙武军,甚至变成,丑闻和舞弊的发源地。
当然,我当初不是没有打过,为国家需要整合购并吸收这些资源的念头,但后来发现操作性不足。一方面是龙武军附属产业的发展,规模已经到一个瓶颈,处在内部收缩整合的阶段,吞下的多了不但分散自己的力量,也容易招人忌讳;再就是没有猪一样的竞争对手,和其他版本水深火热的参照物,又怎么彰显出我这个体系和制度的优越性毕竟我也不是上帝,先要顾全好愿意拥护和追随我的人,并保持他们凝结力,才有更多力量能,尝试做一些改变这个时代的事情。那种无条件的博爱,也就是圣人的YY而已 。
……
大内后朝,宦官内宅云集的凝云苑。
“宫里还没下定决心么……”
“箭在弦上,时间拖了越长,胜算越少啊……”
一行人,也象在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在内官专门出入承掖门前的御道上,没头脑的走来走去,口中还念念有词,目光始终不离那个半掩的门内。
“难得金吾军的夏训,因为草原暑热和瘟疫而消停,那些军中骨干和头目,大都回到长安消夏……机会难得,实在耽误不起啊”
“房次律那群家伙全是猪,,若不是我有内线投效,也差点被骗过去……”
“你知道这些年京师两学三附积累下来多少生员,这次就道的又有多少……”
“不要多久,地方上就尽是爪牙和门人了……”
……
“陛下,关中久旱未雨……今年的收成……”
身穿深紫袍,戴金鱼袋的宰相王与、房倌、裴勉、李枧等人,正围拢在丹犀御座前,对着刚喝过醒神和消暑药物,已经不可避免的显出老迈而疲惫的肃宗,痛心疾首的摇摇头。
由于另两位宰相李揆、崔焕等人,已经前往外地巡察灾情,目前政事堂由他们值守。虽然外朝没开,但是内朝却还在继续。
“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时节,司农寺已经没有钱了……”
户口色役使兼度支转运使、户部侍郎元载,吞了口唾沫低头道。
“赏赐陛下校阅外军的赏赐,还是才从少府的备水钱,挪出来的……”
“夏赋就没有可以先调剂的么……”
“本来江淮租庸调使的还可以调用两百万缗。”
话虽然这么说,却也顺便不露痕迹的给远在江陵的租庸调使第五崎上一道眼药。
“但是自从逆贼康楚元之乱后,用之调兵遣将,供粮犒赏,已经所余不多了……”
和他站在一起的,还有脸色微妙的吏部侍郎裴遵庆,御史中丞吕諲等人。
“兵部尚书梁宰请遣散外军,各自回防就食,以减少京师供给……”
“朝廷已经预用了四个月的,若是在没有新的进益,畿外诸军,怕是有些不稳啊……”
……
甘露殿前,挂满雕花铜铃的雨檐下,等候消息的省台官,窃窃私语还在继续。
“只要陛下首肯啊……”
“龙武军虽然势大,但也不可能和国家大义,和满朝文武公然对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