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1 部分(1 / 3)
—那个十四福晋口中的“老巫婆”——就要出马,齐齐笑了出来。
翠鸟静立一旁,等她们说完,沉着脸问:“你们不觉得奇怪吗?怎么平常那么多时候,他们俩都没出过事,偏偏主子和主子娘娘去了,恰恰给撞上呢?”
几个人想了半天,也没想明白究竟怎么回事。但碧荷与翠鸟都开始留意,原来,这宫苑之中,居然也有她们所不知道的势力,暗中存在。
当天下午,天还没黑,太后就下懿旨,白纸黑字给太医金正谷与太后宫女官花石榴赐婚。另加恩,准金正谷辞去太医官职,花石榴辞去女官职位,回家成亲。另赐予石榴一车嫁妆,作为多年尽心尽力伺候太后的赏赐。
懿旨一出,除了九州清宴、平湖秋月两处,圆明园中,俱是一片哗然。于是,在众人或羡慕、或嫉妒、或祝福、或不平的注视下,金太医与石榴这对风雨恋人,终于走到一处。由昨夜的阶下囚,变成今日备受关注的新郎新娘。金巧儿闻讯,也跟乔家旺从山西老家赶来,帮着操持哥哥嫂子的婚礼。
石榴出了慎行司,到太后跟前磕头。乌雅氏太后依旧如往日般微笑着,恩威并施地赏了她。除了杏花春馆,石榴又依礼去辞别皇后,衲敏瞧这孩子三十多岁了,总算是苦尽甘来,有了结果,未免就想起自己也是大龄剩女一枚。同情心泛滥,就从库里扒拉出来一大车好东西赏了。等石榴跟着金巧儿一起坐车出了小宫门,衲敏回过味儿来,一个劲儿心疼:我的天,那一车东西,够我吃几年啦呀!……
碧荷、翠鸟等人见了自家主子又冒出这股小家子气,齐齐扭头,权当没看见。
反观杏花春馆,乌雅氏太后捻着佛珠,轻声念佛,“阿弥陀佛!”李嬷嬷在一旁不住感佩:“到底是太后主子,您的旨意一出,别说主子娘娘,就连万岁爷也卖您老面子!这下,谁不说您老德高望重、仁慈宽和!依奴才看啊,往后,这宫里园子里,您老说个一,就没人敢说二呢!”
乌雅氏太后淡淡一笑,“这话,咱们私下里说说就是了,可别往外传。叫外人知道了,还以为我跟儿媳妇争权呢!”
李嬷嬷急忙摆手,“哪能啊!太后主子,您不知道,就是平湖秋月那几个丫头,提起您来,也是感激万分呢!都说您老心好。奴才还听说,主子娘娘提起您来,也是一百个尊敬佩服。那也该,您看百姓家里头,哪家不是婆婆在堂,大事小事都是老太太做主的!要奴才看啊,这也就是熹妃主子掌宫,要是主子娘娘主事啊,还不天天来跟您讨主意来着?”说到这儿,李嬷嬷似乎觉得说的有些多了,急忙笑着把话岔开。
乌雅氏太后捻捻佛珠,“熹妃?哼!”
72、双凤斗
要说起来,弘历他妈熹妃真是躺着也中枪。平日里,她对太后,那不比哪一位宫妃都恭敬尊重的?自从搬到圆明园,哪天不来给太后请安?伺候太后,比伺候她亲妈都尽心尽力。
遗憾的是,这位太后,不是正史上的崇庆太后,雍正也不是正史上的乾隆,衲敏更不是乾隆废后。熹妃在老太太跟前下功夫,感动不了雍正,再有衲敏在一旁谦和恭顺地“忍受”太后隔三差五难一下下,这么一对比,熹妃既不能在太后面前成为乌雅氏第一得意的“媳妇”也不能因对太后孝敬,而得到丈夫的宠爱。更因为她殷勤备至,而“抢”了许多李嬷嬷等人的差事。太后觉得熹妃伺候的舒服,自然会对身边的奴才有所不满。如此一来,熹妃无形中,反而得罪了李嬷嬷这些闲着没事爱磕牙的老嬷嬷、小太监。时不时给她上上眼药什么的,这些人,那是驾轻就熟,甚至闲暇之余,还互相交流交流“经验教训”!
刚开始,乌雅氏太后对身边人不时挤兑熹妃的举动,并不满意。熹妃多好啊,别说在园子里,就是在皇宫中,也常常派人请安,送这送那的。她跟皇后,一个贴心,一个识理,都是她的好媳妇!可耐不住三人成虎,说的多了,老太太就渐渐听进去了。皇后多好哇!从来不拢权,到哪儿都跟自己说一声。还常常抱着孙子、孙女来逗我开心。熹妃家的弘历呢?除了必要请安,跟本没陪他娘来过!这可真冤枉熹妃了!弘历根本就没在她身边养过,就算她想带,也带不来呀!
随着太后干预挑选宫人充实雍正后宫之后,乌雅氏太后跟熹妃的矛盾,开始明朗化起来。照乌雅氏太后的意思,这些个秀女,一定要挑满洲大姓,再不济,也要满蒙女子,那样,生出的皇子皇孙才高贵!熹妃呢,一方面是不愿意。别看钮咕噜氏出身平民,好歹也是镶黄旗,因此,弘历的出身,比起现在所有的阿哥,包括皇后名下的九阿哥,那都不算低。可要来个满洲大姓的宫妃,再生个儿子出来,那弘历的身份,立刻就有人能比下去。二来,是她也没那个能力。这宫女大多是小选进来,绝大多数,都是包衣旗出身,哪有什么满洲大姓?就是真有,那长的基本上也是——不敢恭维!倒是长的不错的汉军旗贵女,有那么几个。
如此一来,乌雅氏太后对熹妃的举动不满了。一是不满她不听话,二是不满她看不起包衣旗。包衣旗怎么了?包衣旗不也照样当了太后?要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