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回 需从长计议(2 / 3)
只得强打精神,含笑应对。
“皇帝今年已年满十六了,登基也过半年,这后宫的大事,也该思虑起来。”
赵靖琪今日好不容易得了美人心,一颗心只在那天上飘啊飘的,哪里有心思谈后宫的事,遂推脱道:“母后,儿臣虽已十六,然先帝有言,让儿臣迟些成婚。儿臣登基不久,根基尚浅,只一心想将朝政打理好,儿女私事暂先缓一缓罢!”
“皇上一心只为朝政,乃莘国百姓之福。只这后宫一事,也该充盈起来。这几日各府各州都有上书,想从中挑选容貌品行出众的秀女,给皇上过目。哀家以为,先选看着,两年后再行大礼,岂不两全齐美!”
赵靖琪不愿多言,只应附道:“一切,全凭母后作主!”
李太后见他一脸疲惫。无心谈论此事,倒也不再往下说,只想着等哪日母子二人无事,再好好的议一议!
……
御书房里,崔瑾辰恭着身,立在书案旁。四个小太监各站其位,低头着脑袋。看不出是在打磕睡。还是沉思。
沉重的朱门吱呀一声,崔瑾辰忙迎了上去,恭敬道:“皇上回来了!”
赵靖琪斜看了他一眼。手一摆,身后的太监们有眼色的离去。
松公公亲自将茶盏奉到皇帝手边,遂既便如老僧入定一般眼观鼻,鼻观心。
崔瑾辰看了眼松公公。上前道:“皇上,太后那边……”
“还是你的主意妙。母后拿着那个平安符,什么话也没说!”
崔瑾辰擦了擦额头的冷汗,长长松出一口气。
“皇上,以后行事。能不能小心些,今日这上天入地的,我这心到现在都呯呯直跳。万一皇上有个好歹。我一小小的侍书,便是有几条命。都不够埋土。”
松公公一的这话,忙跪倒在地,泣道:“皇上,崔侍书这话言之有礼,皇上万尊之躯,绝不能有丁点差错。奴才恳请皇上……”
“行了,不必多言,朕心中有数!”赵靖琪听得不耐烦,拿起茶盅一口气猛喝了半盏茶,彻底松了口气。
“朕今日确实鲁莽,今后定会派人跟着,绝不单独行动。”
松公公愁眉苦脸道:“皇上,还有今后?您饶了奴才吧,只这一回,奴才就已经半条命都送了,再来一回,皇上不如给奴才来个痛快的。”
崔瑾辰想着今日之险,也跪地道:“皇上有所不知,今日要不是那静王世子只在百米外,身上又有几分手脚功夫,还懂通医术,便是滔天的大祸。”
赵靖琪脸色不豫的瞧着地上两人,慢慢挺直了身子道:“罢了,罢了,朕以后,绝不以身涉险。你们两个,都起来,朕有事要商议!”
地上两人对视一眼,均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后怕。
赵靖琪轻咳一声,道:“朕想将小南接到宫中,你们可有良策!”
松公公迅速道:“皇上,那林南姑娘不是不愿意进宫吗?”
赵靖琪抬起腿,便是一脚。
“她不想进宫,朕难道就能常出宫?”
松公公惶恐伏首道:“皇上赎罪,奴才实在想不出好办法。”
“滚滚滚,瑾辰,你帮朕想想办法。”
崔瑾辰颇为怜悯的看了眼松公公,硬着头皮道:“皇上,我瞧着那南姑娘是有几分气性的人,这事需得从长计议。”
赵靖琪闻言,似寻到了知音,感叹道:“朕就是知道她有气性,故才假意应承下来。只是……哎……瑾辰啊,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这一个宫里,一个宫外,朕的日子难熬啊!”
崔瑾辰心中冷笑。心道这便日子难熬了,我天天呆在这死气沉沉的地方,日子不也熬过去了。
赵靖琪似听到了冷笑,幽幽盯着崔瑾辰的脸道:“你也不必感叹,刚刚太后说了,要替朕选秀,大婚之事,不出一两年。到时候……”
崔瑾辰心中大喜,眼睛一亮:“皇上,此话当真?”
“千真万确!不过,有些事情,还得看朕的心情,朕的心情一好,说不定会求了太后,让你早些出宫;若是朕的心情不好,再留你一两年侍君,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似有一盘冷水从天而降,将崔瑾辰淋了个透心凉。他磨了磨后槽牙,道:“皇上,此事非一朝一夕能成,还容瑾辰细细思量。不过有两个人,皇上不防稍稍走得亲近些。”
“你是说林西,林北?”
“正是。此二人是南姑娘最亲的人,他们的话,南姑娘肯定会听。今日静王出手相帮一事,也是他们二人在当中穿针引线。皇上不防爱屋及乌!”
赵靖琪豁然开朗。
……
夜,越见深沉。
松公公唤来贴身的小太监,叮嘱他将崔侍书送回院中。
崔瑾辰瞧了小太监一眼,浑不在意,只让他在前边带路。。
暗夜中的长巷空空荡荡,只零星的几盏宫灯,幽幽暗暗的亮着。
紧绷了一天的心弦突然松驰下来,一阵困意涌上,崔瑾辰只觉得脚下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