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1)(1 / 12)
1.秘密环节
向单位递交辞职报告,把人事关系转到人才交流市场,居然只花了一天时间。蓝家山请假的这段时间,单位里人心惶惶,同事们都在谈论一个不妙的“收购计划”。新厂是由两家老厂合资成立的。因为行业不景气,新厂很有可能被其中一家提供地盘的老厂彻底“兼并”。
办完手续,蓝家山感到自己和这个城市的关系越来越淡了,他甚至不想在柳州哪怕再多待一秒。幸好小培的车还没走,他连夜就可以搭顺风车回家。
小培之所以迟了一天出发,蓝家山猜测,多半是和车厢里的那几块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石头有关。不过小培口风很紧,对蓝家山的询问装聋作哑。
蓝家山也知趣。他知道自己还没能真正融入这个圈子,别人对他有所戒备也是正常的。
蓝家山断定,这批石头肯定不同寻常,它们周身包裹着塑料薄膜,显然不是怕碰撞,而是怕被人辨认出来。
车子傍晚才离开柳州,连夜开到大化县城。到了车站附近,小培下车打了通电话。蓝家山大概听明白了,小培按原计划是把石头卸到某处,但对方的计划似乎有了变动。小培略有不满地在电话中交涉许久,才把车子开到一条小巷的拐角处,几分钟后,一个穿着很时髦的小伙子出现了。他带了一包换洗衣服,还有两本武侠书。他要随车跟他们到岩滩。
蓝家山主动要求坐到车后厢,小伙子感觉到不好意思,也不愿意坐在副驾,小培劝说无效,只好把两人都关在车后厢。
小伙子姓石,上车后立刻开始工作,他拆开了一块石头的包装,用电筒仔细检查,随口问蓝家山这块石头要卖多少钱。
蓝家山想多套点他的话,就随口胡诌,说卖两三万。
小石诧异地摇头,说这块石头顶多值六七千,做不了两三万的活。他用电筒照了照蓝家山,发现他面孔很生。
蓝家山自我介绍是小培船上的水手,小石听了顿时一喜,他说自己也当过半年的水手,一年前才改行。
既然是同行,两人有了共同语言,距离拉近了。小石笑嘻嘻地告诉他,他和师傅们表面是加工木座,其实是“加工”石头。
听他这么一说,蓝家山顿时明白了几分。早就听闻随着大化彩玉石价格的飞涨,已经有人开始对石头“动手脚”。
不过,小石这批石头又是从什么渠道回购的呢?
小石对蓝家山倒没有任何戒备。
他解释道:“如果有客户在夜市上买了看走眼的石头,有的人只能吃个哑巴亏,有的不甘心,会悄悄找自己相熟的船家,支付一笔‘加工费’,悄悄地给石头‘回炉’,然后委托船家在下个‘夜市’上再出手。”
通常的伎俩是由客户自己做媒子,再找几个“托儿”,争取找个冤大头接单,这样至少能收回些成本。而在目前秘密“加工”石头的队伍中,技术最高超的,就是小石的师傅。小石提到这个,露出很自豪的表情。
虽然某些采用造假手段的岩滩船老大彼此心照不宣,但小石师傅做事还是很谨慎,非常讲究职业道德,他从不让客户在自己的作坊中碰面。
这次就是因为他手里有活走不开,师傅就破例派自己的徒弟上门服务,先由他完成“第一道工序”。
这批石头,以小石的估算,“第一道工序”至少要处理三天,这也意味着他要在岩滩闭关三天,不能在镇上公开露面,否则知情人一看他的落脚点就猜得出主人家在干些什么勾当。
小石怕一个人闷,请蓝家山有空就下来和他聊聊天。
蓝家山一口答应,要想多了解行业内幕,就需要这样的机会。
回到镇上已是半夜,小培把小石安置到了地下室,蓝家山还是第一次来到此处,眼前根本就是个造假作坊,工具、设备一应俱全,而且都是新添置的,看来船老大是下了决心走点偏门了。
船老大对蓝家山的介入很不满。小培费了好一番口舌解释,他才没发飙。
他警告蓝家山:“你要知道,这种事要是传出去,被人抓住了把柄,我们在这行就难混下去了。所以你们说话做事都要非常小心。”
蓝家山也明白,大家之所以要防着自己,是因为他究竟能在这一行做多久,旁边人心里都没数。
既然船老大已经同意让蓝家山有空给小石打打下手,也趁机悄悄交代他,要留心,“偷点技术”回来。
小石俨然就是个专业的造假“工程师”,他先把待加工的石头一溜摆开,细细端详。每块石头上都打着价格标签。一共六块,最贵的12000,最便宜的也要4000。
小石告诉他,“加工费”按标价的10%收取,是由客户支付的。而小培他们只需要把成本价还给客户,多的就算是额外挣的了。
蓝家山问:“如果卖不出去呢?”
小石答:“那就加收笔运费后还给客户。”
蓝家山又问:“有没有客户宁愿出个很高的加工费,然后把石头卖个高价,这岂不是更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