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指纹,破获一起恶性杀人案件。(1 / 2)
案犯正好留下过指纹,可谓运气好,但要是没有这么个慢性子的姑奶奶,也许,这线索就放跑了。
烟,不是什么特别的好烟,连过滤嘴都没有。“教授”看着烟头,苦笑着摇摇头。
助手问了,说这不是线索吗?
“是啊,”“教授”不情不愿地说,“可这线索一来,离破案就越来越远了。”
“为什么啊?”
“你说呢?”“教授”把烟头递给侦察员,意思是考考他。
侦察员左看右看,得出一个结论来:东北牌子,北京应该没卖过。
对。我估摸着,这姐夫根本就不在北京工作,这仨人都是从东北来的,在北京找人,没戏。
唉,您这可就武断了吧。侦察员大着胆子问道,一根烟头说明不了问题,也没准是别人送他的烟呢。
“你以为我是看见烟才这么琢磨的?那就是一个验证。”
“那……”
“四个人第一次出去吃饭,谁掏钱?”
“姐夫啊,他说尽地主之谊。”
“他们在哪儿吃的饭?”
“北京站口对面,一饭馆,我去看过,后来安书记请客,两回都那儿。”
“哦,本地人请客吃饭,有在火车站门口的吗?”
……
是啊,一般来说,无论哪个城市,火车站口的饮食都不太让人恭维。
一个细节可能是巧合,两个细节都对上,巧合的概率就不大了。
北京这边也留人查查,不过姐夫在北京工作的可能性我觉得不大。觉得,这仨都东北的,分头来北京给咱书记下的套,那查起来可就……“教授”摇摇头。别人越找线索离破案越近,他可好,把案犯追东三省范围去了。
这可怎么找啊?
“不过……”“教授”说了半截话,没往下言语。
后来谈到这案子的时候,“教授”跟侦察员说这是一教训,再多想一步就海阔天空,自己呢,多想了半步,没往前琢磨。
“教授”想的是:这仨小子可够胆儿大的,要是那安书记不上当,来回的火车票,可也不是一个小数呢。
这是怎么回事儿?案子破了,才恍然大悟:其实,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线索。
不管怎样,排查,与东北警方联系,找这三个人,工作开始进行,嫌疑人在划定……
可是,这种异地作案,蜻蜓点水式的犯罪,破起案来如同大海捞针,确实不是那样容易的事情。首都警察虽然厉害也不是神仙,一来二去,一个月过去了,除了一堆结论被否定之外,没有任何进展。
安书记呢?
安书记是死活不回去了。
无颜见江东父老啊,那点儿钱,有一块的,还有五毛的,全村人家里能拿得出来的,差不多都在这儿了。灰头土脸地回去,老安不寻短见也得窝囊死。
警察也是讲情理的。北新桥有个侨办,是二处的协作单位,就把安书记放那儿了。白吃白住,算起来,一个月也不少钱呢。
谁叫人家在北京让骗子给骗了呢?那时候这样的案子不多,警察们还有点心存歉疚的意思。
问题是,安书记并不是很领情,每天吃完了饭就蹲在门口等警察,眼睛越瞪越大。半个月以后,就奔铜铃那么大去了。
侦察员们隔三差五去看一次,都有点儿含糊,有人说这老头别是要出事儿吧。
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没过两天,忽然有人打电话到二处来,点名要“教授”接电话。
教授拿过听筒一听,是地安门派出所的。
出什么大案子了?
没有。人家就是告诉他:“那安书记,让我们给抓起来了,你们过来看看?”
【3.这大队书记也不是省油的灯】
为了核实“林海雪原”一案中朝鲜族警察追狗一段的细节,曾和北京处理此案的一位老侦察员通电话。说到中间,顺口提起一位网名“行走40国”老兄的事情,以及他怎样瞒天过海轻取各国签证、因势利导糊弄非洲农民等种种情形,说完之后电话那端半晌无语。
就在老萨以为电话断了的时候,那边说话了,似乎也很郁闷:“这人可别作案——太不好抓了。”
放下电话想想,“林海雪原”这个案子,到东三省抓人已经把侦察员们玩得跟杨子荣似的。要是碰上这流窜63国的主儿,警察同志估计得挠墙。
还好,行走兄就是一个驴客,倒没听说他有意干什么违法乱纪的勾当,真我国警察之幸也。
好,言归正传。
安书记被抓起来了?!
难道此人是骗子?
简直没有天理了,办这个案子的侦察员,警龄加一块儿超过一百年,连审带查半个月,没一个脑子里想过安书记是骗子。要是让这看着老实巴交的主儿给骗了,大伙儿出门都用布把脑袋包起来——这种事儿还能看走眼,没脸见人呐。
“教授”急三火四带了一个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