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反攻(9 / 9)
打起来相当被动。一个月过去了,近在咫尺的新会依然纹丝不动。
八月,李定国终于盼来了厦门的消息,但却不是好消息。郑成功使者姗姗来迟,言辞闪烁,李定国明白,援军是彻底没指望了。
郑成功两次“爽约”,看起来令人匪夷所思,其实理由很简单。
其一,郑成功一心要做福建的“土霸王”,不想插手广东、帮别人打架,损耗自己的实力。
其二,郑成功正在假意与清廷“和谈”,趁机解决粮食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他不想贸然出兵,打乱向清军“征粮”的原定部署。
李定国缺乏后援,局面越来越被动。尽管陈奇策率舟师于八月参战,控制广州出海口,切断了广州与新会的联系,但义师实力有限,南明军的形势依然在继续恶化。
新会牵制着李定国的大军,郑成功又按兵不动,尚可喜、耿继茂可以放心大胆地待在广州固守待援。
十月初三,病愈的李定国亲率大军向新会发起新一轮猛攻,地道战、炮战都用遍了,新会守军依然负隅顽抗。
新会确实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但城中的守军日子也不好过。
由于被围困了几个月,城中的粮食已经消耗殆尽,饿着肚子的守军开始向百姓伸手,“搜粟民家,子女玉帛,恣其卷掠”。到了十二月,百姓也断了炊,从“掘鼠罗雀”到“食及浮萍草履”,将能吃的、不能吃的全吃了个遍,就差抱着城墙啃了,实在是惨不忍睹。令人发指的是,丧失人性的清军无粮可掠,竟然戕杀居民为食!(兵又略人为脯腊,残骼委地,不啻万余。)
十二月初十,朱马喇率援军抵达广东,十四日会同尚可喜、耿继茂向南明军发起总攻。四天激战后,李定国全线溃退,除了留下几千人镇守罗定外,大军主力悉数撤回广西,第二次进军广东以失败告终。
次年正月,罗定守军撤回广西。二月,李定国在清军的追击下退往南宁,南明“三南并举”的重大转机化为泡影。
失去孙可望的支持和郑成功的协同,闪耀在“战神”李定国头上的光环,也开始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