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游戏竞技 >南明那些事儿 > 第十六章 后方

第十六章 后方(7 / 8)

孙可望进入云南以后,已经自己给自己封了王(平东王),此时向永历“请封”,不过是给个面子,再讨个名分。你给与不给,他那顶王帽就在那里,不高不低。

如今杨畏知出个馊主意,永历朝廷照准,甩了一顶“景国公”的帽子过去。孙可望摘“平东王”的帽子容易,脸往哪儿搁?这不是逼着孙可望翻脸不认人吗?

为了挽回事态,堵胤锡以“送行”的名义,先稳住潘世荣、焦光启两位孙可望的心腹,接着紧急向朱由榔上密疏,坦陈其中的利害关系。

堵胤锡建议,既然群臣认为“秦王”的封号太离谱,那就退一步,封个“二字王”也行,否则这事没法了结。万一孙可望狗急跳墙,最后吃亏的还是咱们自己,何必死要面子活受罪?

堵胤锡发话,朱由榔多少还是听得进去的,当即作了批示,改封孙可望为“平辽王”。诏令一出,举朝又是一片哗然,对准堵胤锡一顿炮轰。其中,“广东系”的金堡最为卖力,当面指责堵胤锡:“滇与忠贞皆国仇也,厥罪滔天。公大臣,偏欲与此辈交结,何意?”前面说过,堵胤锡替何腾蛟背了黑锅,愤然从肇庆出走,最后死在浔州,其实跟这件事也有直接的关系。

饱受攻讦的堵胤锡不计个人得失,极力挽回了“请封”可能引发的危机。但永历朝廷的乱局积重难返,实在不是一两位杰出的政治家能够改变得了的。

堵胤锡尽力了,也得到了想要的结果,为孙可望封了王,可事情偏偏坏在陈邦傅这个十足的混蛋身上。

浑蛋!陈邦傅!

孙可望请封“秦王”,朝堂一片反对之声,驻守南宁的陈邦傅却举双手赞成。

奇怪了,这跟陈邦傅有什么关系?他是独具慧眼,还是想哗众取宠?——都不对!陈邦傅真实的想法,是玩一出“西风压倒东风”的把戏。

从永历二年(1648年)九月起,陈邦傅就在跟徐彪争夺南宁,处于下风的陈邦傅想到了流落在两广境内的忠贞营。在李锦、高一功的帮助下,徐彪渐渐被摁了下去。

陈邦傅如愿以偿控制了南宁,但很快就预感到一个严重的问题:请神容易送神难。忠贞营决定秉承“帮人帮到底”的“雷锋精神”,受人之请、终人之事,当然主要还是因为两广虽大却无家可归,索性赖在南宁不走了。

陈邦傅抑郁了:搞什么飞机?摁下一个爷,怎么又冒出两个爷?

在永历政权的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当属忠贞营,就凭陈邦傅的身板,连徐彪都揍不过,更别说跟忠贞营对着干了,想死也不必找这么惨的死法。

撵不走又打不赢,怎么办?陈邦傅看中了孙可望。

首先,孙可望实力雄厚,忠贞营不是对手。

其次,孙可望占着云南这么大的地盘,对南宁不会有太大的兴趣。

因此,借孙可望拱走忠贞营,确实是一条妙计!

接下来的问题是:孙可望又不是你陈邦傅的干爹,凭什么替你撑腰?

——但凡有欲望,一切皆有可能!

虽然杨畏知、龚彝等人是永历三年(1649年)二月从昆明启程,前往肇庆“请封”的,但孙可望做“秦王”的想法,早已传得沸沸扬扬,让准备“行贿”的陈邦傅发现了机会。

这年正月,陈邦傅派胡执恭带着伪造的“秦王”敕书和大印,前往昆明面见孙可望。胡执恭抵达昆明时,杨畏知等人还在前往肇庆的路上。

永历朝廷的“请封之争”尚未开始,孙可望便已经拿到了“秦王”的敕书和大印。陈邦博这娄子捅得也太大了!

尽管陈邦傅的“假证”做得足以乱真,但孙可望一眼就看出是假的:

——按行程计算,老杨应该还没抵达肇庆。敕书这么快就来了,杨畏知是神行太保,还是朱由榔未卜先知?

——既然同意“请封”,老杨为什么没有一起回来?

孙可望不傻,但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将错就错”。究其根源,除了“秦王”的诱惑力太大以外,在孙可望看来,永历朝廷应该不会傻到拒绝做这笔“双赢”的生意。

于是,孙可望正儿八经地接下了敕书和大印,并遍告全滇,放假三日,以示庆祝。

不久,前往肇庆的杨畏知、龚彝回来了,带来的是永历朝廷正式颁发的敕书和大印,不过不是“秦王”,而是“平辽王”。

孙可望心知肚明,却故意装傻充愣。杨畏知率先揭发,说胡执恭的“秦王”敕印是假的。胡执恭此前已经接到陈邦傅传来的消息,但没有提及堵胤锡密奏请封之事。面对杨畏知的责难,胡执恭也不示弱,说我带的敕印确实是假的,你手上的也不真,朝廷明明册封的是“景国公”,哪儿冒出来的什么“平辽王”?

先是“秦王”,现在又是“平辽王”,背后居然还有一个“景国公”,昆明舆论一片哗然!

孙可望想到了胡执恭的敕印是假的,也清楚杨畏知带回来的是真家伙,却万万没有想到,永历朝廷准备甩给自己的帽子居然是区区“景国公”!孙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书单:长风渡造作时光无论魏晋贵妃裙下臣含苞待宠观鹤笔记大佬都爱我[快穿]顶级偏爱黑月光拿稳BE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