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危局(4 / 5)
义,推倒了山西的多米诺骨牌。在山西各地,万练、刘迁、姜建勋、胡国鼎、魏世骏、白璋、韩昭宣等纷纷率义师响应。那位崇祯时期极不靠谱的李建泰,也在故乡曲沃组织义师抗清,并策动了翼城等地的起义。短短十几天时间,遍地开花的山西全境打成了一锅粥,甚至波及到陕西、甘肃等地区。
出现这样一呼百应的局面,似乎只有一种解释:山西这个老“沦陷区”已经憋得太久太久!
几年来的怒气瞬间喷发,形成了一股坚不可摧的力量。不出一个月,层出不穷的义师攻城略地,山西大部传檄而定。清军在省会太原的外围,只控制着榆次、平定、乐平(今山西昔阳)、崞县(今山西原平)、盂县等几个城池,太原几乎成了孤城,危在旦夕。
山西闹腾得再厉害,对南方的永历政权而言似乎转机不明显,但对近在咫尺的清廷而言,麻烦可就大了。
事情闹大了,多尔衮这才想起来安抚姜瓖,赶紧派人到大同做思想工作。使者向姜瓖解释,阿济格大军是冲着喀尔喀蒙古去的,不是冲着你姜瓖来的。如果你能悬崖勒马,朝廷可以既往不咎。
姜瓖又不是三岁小孩儿,他深知“开弓没有回头箭”的道理。什么“缴枪不杀”,恐怕是早上缴枪,中午被杀!既然已经被逼到这一步,只有死磕到底了!
招抚不成,只能诉诸武力。但是,山西的声势太浩大,仅凭阿济格、博洛那点人很难对付。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山西的局面如果不能尽快平定,势必引发北直隶、河南、山东的连锁反应。推到中原这排“多米诺”,北方便可通过夔东山区、安徽等“抗清游击区”与南方连成一体,全国的形势将发生逆转。
永历三年(1649年)正月初四,多尔衮派尼堪(努尔哈赤长子褚英第三子)率军入晋,配合阿济格、博洛进剿各地义师。
一个月过去了,阿济格、博洛、尼堪的大军仍无明显进展,山西义师一个比一个难对付。当然,最难啃的还是固守大同的姜瓖。
多尔衮入关以来第一次急眼了,于是发生了一件“破天荒”的事——多尔衮亲征!
亲征!亲征!
自从清军入关以来,多尔衮的身体便处于“亚健康状态”,又身为“皇叔父摄政王”主理朝政。因此,不管天下打得多热闹,嗜战如命的多尔衮一直都是待在北京运筹帷幄。
从消灭弘光政权,到进剿隆武政权,再到夺取湖南、两广,多尔衮无非是派几员大将,轻松加愉快地搞定。多尔衮没精力亲征,也没必要亲征。
如今,姜瓖想先这么耗着,但清廷拖不起。山西搞不定,北京就危险了,多尔衮没办法像以前一样稳坐钓鱼台等着听捷报。
多尔衮带着八旗精锐直奔大同而来,还真是“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很快便拿下浑源、应州(今山西应县)、山阴等地,切断了大同与山西中部义师的联系。
就在多尔衮准备一鼓作气拿下大同时,北京传来急报:多铎感染天花,生命垂危!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多尔衮拍了拍大腿,暗自埋怨:小十五啊小十五,你怎么关键时刻掉链子?这不是拆十四哥我的台吗?
埋怨归埋怨,多铎毕竟是自己的同母兄弟,如今时日无多,怎么着也要回去见上一面。三月,多尔衮从山西撤回北京。同月,多铎病死,多尔衮不得不滞留北京料理后事,山西只有暂时交给阿济格、博洛等人处理。
多尔衮第一次亲征山西,虽然历时短暂,但有效地切断了大同与其他义师的联系,为清军进一步围困大同提供了契机。
从四月开始,阿济格执行多尔衮临行前制定的作战计划,对山西事变的始作俑者姜瓖实施“铁桶战术”。
但是,山西的形势并没有因为大同被死死围困而有所改观。除了山西本地义师四处扩大战果以外,陕西王永强、王永镇义师也在夺取陕北广大地区后,渡黄河进入山西境内凑热闹。
四月底至五月初,义师先后夺取了汾州(今山西汾阳)、祁县、武乡、榆社、清源(今山西清徐)、徐沟等地,清军只控制着太原、平阳(今山西临汾)等少数几座孤城,山西的局势更加对清廷不利。
到了六月,山西的清军已经不够义师“吃”了,魏世骏所率义师又进入北直隶、河南境内,夺取了武安、林县(今河南林州)、涉县等地。刚刚料理完多铎后事的多尔衮抓狂了,决定再次亲征。
为了平定山西的局面,多尔衮可以说是倾巢出动、下了血本。在山西战场,满八旗中会打仗的将领基本上悉数到场,只有下狱后自尽的豪格、染病亡故的多铎和正在清剿湖南的济尔哈朗三人缺席。我们熟悉的阿济格、博洛,还有尼堪、硕塞、满达海、瓦克达等将领,此时都在山西跟义师玩命。在陕西战场,镇守汉中的吴三桂、李国翰(汉军镶蓝旗人,定西将军)奉命北上,与孟乔芳(汉军镶红旗人,陕西总督)会合,在剿灭王永强义师后,也转入山西配合清剿。
多尔衮第二次亲征历时两个月,战果并不明显,于八月匆忙返回北京。天下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