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敌后(4 / 6)
之中,性命堪忧,又有“后门”可走,反水有了底气,吴胜兆终于下定最后的决心——反他娘的!
“后门”陈子龙不用多介绍了,著名的“愤青”一个。弘光政权覆灭后,陈子龙在太湖地区组织义师抗清遭遇失败,此时正在故里松江闲居。戴之俊登门求助,陈子龙欣然应允,一面写信联络黄斌卿,一面派友人夏之旭去见吴胜兆,坚定其反水决心。
吴胜兆的计划是以所率四千兵马夺取苏州、松江,黄斌卿的援军布置到江阴、镇江一线,牵制南京的援军。苏、松得手后,两军会合,夺取南京。
清军忙着清剿福建、广东和湖南,南京的兵力十分空虚,这个作战计划还是比较靠谱的。但是,这次行动一开始就遇到了麻烦:尽管有陈子龙的来信,但一味只图自保的黄斌卿不想跟着瞎掺合,免得惹火上身。
清代文学家全祖望评价黄斌卿“怯于大敌,而勇于害其同类”,实在是一语中的!
幸运的是,舟山虽然是黄斌卿的地盘,但张名振、张煌言等“浙系”将领也驻扎在舟山,未必是黄斌卿一个人说了算。张名振、张煌言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苏松可以作为前沿基地,联络太湖一带仍在活动的义师,一举扭转长江下游南岸“敌占区”的力量对比,发展抗清运动。
黄斌卿难排众议,被迫同意派出水师响应吴胜兆反水,双方约定四月十六日举事,吴胜兆派部将詹世勋、高永义到江边接应援军。
在沈廷扬(时任户部左侍郎、总督浙直水师)、张名振、张煌言、蔡聪(黄斌卿小舅子)的率领下,舟山水师浩浩荡荡驶向长江口。
做“海漂”必须永远牢记一句话:天有不测风云!
四月十三日,舟山水师在崇明岛附近遭遇飓风,船只损毁比较严重,主要将领纷纷落水登岸。由于是在“敌占区”,除了张名振在一位僧人的暗中保护下返回舟山外,登岸的将领先后被清军俘获。张煌言运气比较好,据他后来回忆,自己“陷虏中七日,得间行归海上”,最终还是回到舟山。沈廷扬和蔡聪就比较惨了,被清军抓个正着,于七月初三慷慨就义。
飓风过后,尽管舟山水师的大部分船只还能作战,但主将纷纷落水,水师只有原路返回。到了约定的日期,吴胜兆派去接应的部队并没看到援军。詹世勋、高永义感到事情不妙,索性再次反戈,率兵拘捕了吴胜兆,戴之俊、吴著被当场杀害。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吴胜兆还没动起来就被逮了,实在是个十足的倒霉蛋。不过,与其归罪于天灾,倒不如说是人祸更贴切。黄斌卿先是首鼠两端,在张名振等人的压力下被迫派军,接着遭遇飓风,“浙系”将领纷纷落水,黄斌卿借坡下驴,不再派出一兵一卒。
黄斌卿不给力,吴胜兆内部也是危机重重,主要体现在保密和“政审”两个方面。造反的谋划应当在绝密的状况下进行,这个道理地球人都知道,唯独吴胜兆不知道。自从定下反水的决心之后,“表现欲”极强的吴胜兆四处“炒作”,唯恐他人不知自己很快就要“一鸣惊人”,还很不地道地将陈子龙、夏之旭等人一起“炒作”,搞得满城风云、人尽皆知。
吴胜兆决定反水,并变换发型,但詹世勋一直持反对态度,高永义虽然口头上赞同,却在行动上打退堂鼓,不愿割发。这些反常的举动,没有引起吴胜兆足够的重视,不但不搞严格“政审”,还将这俩意志不坚定的货派去接应援军。即便援军按期抵达,很难说他们会按作战计划引导援军开赴指定地点,说不定奔着清军大营就过去了。
尽管苏松反水的计划胎死腹中,但洪承畴觉得还是有必要到苏州稳定一下局面,虽然吴胜兆被逮,但残余势力未除。
四月二十二日,洪承畴派操江总督陈锦、镇守南京的满兵提督巴山率军抵达苏州,一面深入太湖地区清剿义师,一面在苏州、松江大肆搜捕反清义士。陈子龙被羁押到南京的吴胜兆告发,隐姓埋名逃往嘉定,又辗转逃到昆山,但还是没能躲过清军的抓捕。
五月十三日,一代“愤青”陈子龙在押解途中跳河自尽。经清军“地毯式”的大搜捕,太湖地区的抗清势力被剿灭殆尽。
“五君子”
永历元年(1647年)冬天,沉寂许久的浙江再起波澜,发生了“五君子”反水事件。
所谓“五君子”,只是一个概数,其实不止五个人。或许源自于中国人崇尚的中庸,太多了记不住(梁山泊人多,一百单八个,光是三十六天罡就够你背上半天),太少了显得势单力薄,所以统称为“五君子”。
“五君子”的带头者是当年“六狂生”之一的华夏,他与董志宁(也是“六狂生”之一)、王家勤、屠献宸等人密谋,择机在浙江起事,一举拿下绍兴、宁波两府,以图恢复浙东的抗清态势。
虽然不止五个人,但最多不过十几个“愤青”,说委婉一点,知识分子势单力薄,说直白一点,一群书生,就算有成百上千,不会使枪,不会弄棒,能掀起多大的浪?翻翻墙也就罢了,敢造反?长十个脑袋也不够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