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湮灭(7 / 8)
,马士英也带着邹太后向杭州方向逃窜。(东林党为了攻讦马士英,一口咬定太后是马士英母亲假扮的。)一路跑到广德,马士英也遭遇了朱由崧投奔太平府时的状况——广德知州赵景和“闭城不纳”。朱由崧进不了太平府,只有继续跑路,马士英可没有这么好的脾气,带着军队就攻城,把赵景和一刀给剁了,在广德城大掠一番之后,再继续跑路。
有了在广德大施淫威的经历,马士英再没有遇到什么麻烦,经安吉一路狂奔,于五月二十二日抵达杭州,得到驻守在杭州的潞王朱常淓、浙江巡抚张秉贞等人的“热烈欢迎”。
几天后,阮大铖、朱大典、方国安等人从芜湖逃到杭州,向马士英报告了弘光皇帝被俘、黄得功战死的消息。
马士英凌乱了,原本还指望朱由崧凭借黄得功“东山再起”,再不济也该逃往杭州才是,没想到一个被俘、一个战死,真有你们的!
事情到了这一步,再咒骂朱由崧是白痴、黄得功是饭桶也无济于事,马士英必须考虑,接下来该怎么办。
怎么办?照过去方针办!——北京丢了南京顶,南京丢了杭州顶,皇上没了,咱们再选一个就是!
相比于去年把南京搞得乌烟瘴气的“选嗣总决赛”,这一次“换届”显然要顺利得多。首先,无论地理位置还是皇室血统,最靠谱的人选只有潞王朱常淓。其次,马士英已经大权在握,没有政治对手能够与之相抗衡。最后,潞王正是东林党当年中意的对象,能堵住这些“鸟人”的嘴。
总之,潞王朱常淓是“众望所归”,连走“等额选举”的过场都不需要。由于弘光皇帝还活着,按以往惯例,先就“监国”位,等接到朱由崧的死讯再“转正”。别着急,反正也是迟早的事。
看似毫无悬念的事情,却在最关键的一环掉了链子——朱常淓本人不干!
朱常淓的态度很坚决:当初在南京把我刷下来,现在怎么想到我了?好日子都让朱由崧过完了,末了末了把我架火上烤,没门!
任凭别人好说歹说,朱常淓说不干就不干,没得商量!
马士英凌乱了,整个杭州城都凌乱了——什么世道,找人做皇帝都这么难!
最后,马士英忽悠邹太后下达懿旨,好言劝慰,朱常淓这才勉为其难地答应了。
弘光元年(1645年)六月初八,潞王朱常淓哭丧着脸,在杭州就监国位。浙江巡抚张秉贞升任兵部尚书,计划在千秋岭、独松关、四安、平望等处组织防御。
朱常淓一上台,东林党就来劲了。次日,黄道周上疏,认为江南“地盘尚广、义兵可用”,建议朱常淓一步到位做皇帝,高举抗清旗帜,“使群臣百官有所瞻依”。
黄道周的动议让朱常淓哭笑不得:做个监国已经很给你们面子了,怎么还得寸进尺、不依不饶呢?
尽管装模作样地组织兵力防守,朱常淓、马士英的骨子里还是想议和,熬得一天是一天。既然如此,当前的第一要务就不是搞防守,而是找到跟清军议和的合适人选。当时,曾经北上议和的内奸陈洪范也逃到了杭州,到处招摇撞骗,大肆吹嘘自己北上的“光辉历史”。
得!就是你了!
陈洪范是什么货色,马士英当然心知肚明。但是,在己方已被逼入绝境的情况下跟清军议和,像左懋第那样威武不屈肯定是不行的。要想谈判成功,只能让没脸没皮的陈洪范出马!
清军的“卧底”陈洪范再一次跟清军谈判,马士英拿出了具体的方针:割让江南四郡(指长沙、武陵、零陵、桂阳,基本上相当于今湖南省全境),大家相安无事。
陈洪范那边还没传回消息,贝勒博洛(努尔哈赤之孙)率领一部清军已经开始向杭州进逼。六月十一日,博洛抵达距杭州仅五十里的塘栖镇。马士英充分汲取了南京的教训,没跟朱常淓打招呼,自己先行“撤离”。阮大铖、朱大典等人也不含糊,紧跟着仓皇逃往婺州(今浙江金华)。
马、阮跑了,陈洪范终于“姗姗来迟”。不难推断,他不会带回什么谈判结果,反而是带着一项使命:策反张秉贞,胁持朱常淓投降!
面对陈洪范转达的筹码,张秉贞欣然应允。令陈洪范、张秉贞都没有料到的是,朱常淓根本不用他们胁持。要不是马士英非逼着他做什么鸟监国,朱常淓老早就出城找清军“投诚”了!
当时,池口总兵方国安带了一万兵马,跟阮大铖一起从芜湖逃到杭州。方国安原本还想死守杭州,但当他率军在涌金门跟清军激战时,朱常淓竟然“以酒食从城上饷满兵”。方国安气得吐血,带着兵马渡过钱塘江而逃。
这一次“照过去方针办”,显然已经砸了锅。准备“接替”南京的杭州已是一地凌乱!
六月十四日,清军占领杭州,并派人招降浙江下属各府,以及寓居浙江境内的藩王。不久后,居萧山的周王、居会稽(今浙江绍兴)的惠王、居钱塘的崇王纷纷到杭州“投诚”,湖州、嘉兴、会稽、宁波、严州(今浙江建德)等地也不战而降。
一个多月后,弘光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