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西洋(2 / 3)
宫,共谋大事。
“陛下,在我等返航之前,郑大人曾托付给我二人三个大木箱,我等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所以未曾打开看过,郑大人曾再三叮嘱,定要将那三个木箱亲自交与皇上手中。”王景宏身边跪着的马欢,突然想起郑和的嘱托,继而奏报道。
“哦?三个木箱?快派人抬上来看看!”朱棣听闻此言,心中不禁泛起一丝好奇之意,此事,是否与建文失踪之事有关呢?毕竟郑和在外漂了这么久,也到访了这么多国家,始终没有建文帝的下落。
王景宏与马欢立即叫人将那三个大木箱子抬到了大殿之上,朱棣从御座上走了下来,命身边人将那三个边角已经发霉的木箱打开,惊讶之余发现,里面堆满了已经泛黄的便笺。
朱棣走上前来,拾起其中一封便笺,颤抖着双手打开那折好的便笺,映入眼帘的确是那样熟悉的字迹……
这字迹,曾经无数次萦绕在他的梦中,字迹后面的那张面容,久久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那是他一生挚爱之人。
不知何时,已是暮年的皇帝,他常年征战满是风霜的脸上,已是挂满了泪痕,那便笺上的字迹,已被眼中的泪映的模糊不清。
“四郎,今日是与你分别的第三年第三百天,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已被赐俗名姚广孝的道衍和尚,在赶到乾清宫之时,却看到的是满眼泪痕的皇帝,伴君这么多年来,他还从没有见过皇帝如此这般真情流露。
永乐皇帝下旨,普天日月之下,皆是大明疆土,命汉王朱高煦亲领十万大军,与姚广孝,王景宏,马欢一同出征新洲。在朱高煦即将领兵出征那日,鬓发已有些许花白的父皇,亲自执与他手,千叮咛万嘱咐道:“此番出征新洲,定要将你小姨完好无损的带回应天。”
大明永乐十八年,国都由南京迁到北京,而大洋彼岸的新洲,朱高煦率领众将士在新洲东海岸登陆,与纽约一带的当地土著人达成和平共处,互通贸易的共识,成功解救了郑和之前遇到的围困。
道衍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弥留之际,终是见到了徐妙锦。
道衍强撑着病体,风轻云淡地笑道:“我之前总是对郡主说,不要改变历史,可既然来这世界上走一遭,如果不做出点惊天动地之事,那便是妄在这个世界上活了一世!”
徐妙锦的面上相比十八年前,也是多了几分沧桑,她微微一笑道:“如今这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怕是大师与我,都回不到原来那个世界去了。”
“回不去就回不去吧,又能怎样,如果有缘重生一世,仍不会忘了初心!”道衍咳嗽了几下,随即便是仰天长啸感叹道。
“好一句不忘初心!”
一代黑衣宰相姚广孝,病逝于大明新洲纽约府,享年八十五岁。
待大明王朝的船队满载而归,缓缓驶向刘家港时,已是永乐二十年暮春,徐妙锦一时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在异乡漂泊了快二十年,如今终于可以荣归故里,然而更让她激动不已的是,那个她朝思暮想之人,如今正在北京的紫禁城中,等她归来。
从应天府到顺天府的官道上,一队快马飞驰而行,卷起阵阵尘土飞扬,马上之人,星夜兼程,个个都是归心似箭。
不出一月,便到了如今的帝都北京城,如今修葺一新的大明王朝紫禁城,红墙金瓦在阳光的映射之下,显得格外耀眼。
已经六十多岁,鬓发花白的永乐皇帝,依旧坐在那个与南京皇城一样,叫做乾清宫的地方,静静等待汉王朱高煦一行人的归来。
“父皇!”汉王意气风发地走进大殿,屈膝跪拜道。
“吾儿不负我望,此番出征大获全胜,父皇定会论功行赏!”御座上的朱棣圣心大悦,微笑赞道。
“此番儿臣不负父皇期望,已将父皇所托之人带回京城,如今她正在殿外候旨呢!”朱高煦拱手一辑,向御座之上的皇帝奏报道。
永乐皇帝听闻此言,面上已是老泪纵横,他扶着龙椅边缘的扶手,微微颤抖起身,用已是哽咽的声音吩咐道:“快……快宣她觐见。”
当已是中年的徐妙锦踏入这乾清宫的大殿之时,二人却相视而笑,这一笑仿佛化尽了这一世所有的波澜,一切都化作了风轻云淡……
朱棣走上前来,徐妙锦看着他眼角,眉心深深的皱纹,已是心疼不已。
他执住她手,轻轻抚着她的脸颊,微微一笑道:“锦儿,这大明帝国皇后的位置,已等了你十五年。”
“我答应过你,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如今看来,我并未毁约。”她与他相视一笑,互相牵手,向乾清宫外的夕阳走去。
(正文完)
作者有话要说: 正文已完,后面还会有番外,谢谢一直以来大家的支持与鼓励!感谢“努力改掉拖延症”小天使今天的营养液。
这个故事已经讲完了,但大明王朝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作者菌作为一个多年明粉,会好好将大明王朝的故事延续下去的!
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