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两极分化的结束(7 / 10)
东欧的地位远没有斯大林时代那样高。捷克斯洛伐克的舆论仍是一边倒地反苏,这一点在公开场合如国庆节和运动会上人们的大声嚷叫中得到证明。即使是那些遵守《华沙条约》的国家,也保留了相当大的自治权,它们木支持苏联反对中国就是一个明证。其时,南斯拉夫继续在东、西方之间沿着独立的中立主义道路前进。罗马尼亚没有参与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它在对内、对外事务方面也是独行其是。它同中国和阿尔巴尼亚这两个反苏国家有着友好的关系,同西德和以色列保持着外交关系——这一点与一些《华沙条约》成员国形成鲜明对照——而且,正在同美国发展更加密切的经济和文化关系。1969年8月,尼克松总统在罗马尼亚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他利用访罗这一机会声明:"美国的立场是不仅尊重包括大国和小国在内的所有国家维护自己民族地位的权利,而且尊重它们的主权和平等权。"
五、中国向苏联挑战
当得胜的中国共产党人于1949年建立他们的人民共和国时,他们立即得到了苏联的承认。另外还有20个国家,包括英国和印度,也承认了这个共和国。但是,美国继续把台湾的蒋介石流亡政府当作中国的合法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华盛顿同北京的关系甚至在因朝鲜问题而公开决裂以前就已很紧张。相反,1950年,莫斯科和北京签订了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根据该条约的条款,苏联须帮助中国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军队和实现全面的工业化计划。虽然苏联人提供了条件优惠的贷款,但贷款毕竟还是贷款,而不是补助金。中国为了偿还大量的资本货物、技术援助和军用物资,将自己一半以上的出口物运到了苏联。
1960年,这一中苏联盟开始出现破裂的迹象。北京用攻击"南斯拉大修正主义者"、的略加掩饰的刺耳之言间接地批评了赫鲁晓夫,而莫斯科发言人则以对"教条主义者"和"左倾幼稚病者"的攻击来进行反击。1961年10月,在苏联共产党第22次代表大会期间,赫鲁晓夫和周恩来公开发生了冲突,周恩来离开大会,飞回了北京。大约在这时,苏联人从中国召回了几乎所有的技术专家;1964年2月,中国人明确指责说,苏联人撤走了1,390名专家,取消了257个科学技术合作项目。从中国人的观点看,最糟的是苏联人拒绝中国人分享他们的原子武器或制造原子武器所必需的技术资料和资源。因此,这两个共产党大国之间的不和发展到了彻底分裂的程度,包括不体面的诽谤,意识形态方面的谩骂和全球范围的公开竞争。1964年初,毛泽东对一个法国议会代表团说,赫鲁晓夫注定要垮台,1950年的中苏联盟也因"苏联在意识形态和其他方面一再违反条约"而无效。
共产党世界中这一惊人的重大分裂的根源似乎一定程度上在于国家利益方面的冲突,一定程度上在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国家利益方面的问题由传统的物质原因造成,这些原因包括"生存空间"、边界划分和由不同的发展水平造成的不同的经济利益,等等。苏联的版图相当于中国的两倍半,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哩24人,而中国则是190人。分隔两国的2,000哩长的分界线在苏联地图上已得到精确详细的描绘,但在中国地图上,有些地段仍划为"未定界":帕米尔高原的东部边缘地区、穆尔河和乌苏里江汇合处的一些岛屿以及与蒙古相接的几乎整个边境。这些地区过去曾是中国帝国的一部分,19世纪被沙俄并吞了,现在共产党中国要求收回。在这些有争议的边界地区发生了种种冲突,从而导致了相互间的强烈谴责。1969年3月4日,中国共产党日报的一篇社论指责说,苏联人"认为沙皇一度占领的那些地区是他们的,而且,正将他们的领土扩张到沙皇未曾占领的地区。他们甚至比沙皇还要贪得无厌。"另一方面,苏联著名诗人叶夫根诺夫·叶夫图由科回忆了库利科沃战役,1380年,莫斯科大公季米特里·顿斯科伊在这场战役中打败了蒙古人。
你能看到在阴暗的黄昏
新的蒙古可汗们正索索发抖地拿着炸弹
但如果他们进攻警钟就会敲响
而且将会有太多的勇士
去进行一场新的库利特沃战役。
国家利益另一方面的冲突起因于苏联和中国经济发展的时间上的差别,这种差别导致了生活水平的不同。严酷的但却可理解的事实是,赫鲁晓夫和他的人民都不想同他们的中国同志分享他们辛苦得来的报酬。苏联一位历史学家在对美国记者的以下这番谈话中清楚地表明了这一态度:
是的,我们是两个社会主义大国,两国都反对帝国主义;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是一致的。但是,我们有着各自的民族经历,处于不同的革命发展阶段。中国现在所经历的一些阶段我们在30年前就已经历。我们希望中国能从我们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但不会总是如此。我们有较高的生活水平,我们的人民需要和要求更多的东西,我们不可能要求他们象中国人那样作出牺牲。仅此而已。我们说过,要放松一点;社会主义世界是安全的。但中国人不肯这样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