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两极分化的结束(5 / 10)
受痛苦,我们不愿被当作国际交易中的贿赂。"
莫斯科对这种有关共产党和共产党国家的独立的异端观点立即作出了反应。"告诉铁托同志",苏联大使警告说,"如果他再允许对苏联进行这样的攻击,我们将不得不在报上提出公开批评进行回击,而且不承认他。"这位持异端者拒不改变自己的主张。相反,他又犯了更多的罪。他批评了在南斯拉夫的苏联军官和官员的行为。他还试图建立南斯拉夫-保加利亚联盟,不过,由于莫斯科命令保加利亚人退出,这一联盟未能成立。当铁托发现自己正受到暗中监视时,他便让手下的特工人员盯住在南斯拉夫的苏联外交官和技术人员。最后,1948年6月,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愤怒地宣布,将南斯拉夫共产党开除出情报局。但是,由于铁托在国内有牢固的地位,又从西方国家得到巨大的经济、军事援助,所以他没有屈服。1949年底,东欧流行着一句俗话:"马克思是上帝,列宁是耶稣,斯大林是圣保罗,铁托是第一个新教徒。"
这种新的异端邪说虽渐渐地传播开来,但仍须处于地下状态,因为苏联在东欧其他国家有着很大的权势。而"铁托主义"——马克思主义词典中的一个新词——仍限于局部地区,正等待着有机会冲出来。1956年,它的确冲了出来,因为那年出现的各种情况的结合对它很有利。最猛烈的剧变发生在两个有着悠久的反苏传统的国家——波兰和匈牙利。在赫鲁晓夫2月讲话的鼓舞下,这两个国家中出现了文人学士的讨论小组;接着,知识分子与口才较好的城市工人建立了联系。1956年春、夏两季,匈牙利和波兰的事件经历了相似的进程。但到秋天时,它们开始大不相同:匈牙利事件以武装起义和镇压告终,波兰事件的结果则是赢得了一定程度的个人自由和国家的独立自主。
波兰最杰出的"民族"共产党人弗拉迪斯拉夫·哥穆尔卡曾于1948年因铁托主义罪而被清除出党,到1956年春,又恢复了职务。他的思想不久就开始在共产党的中间阶层中得到传播。波兹南(前普鲁土城市波森)的工人起义反映了波兰斯大林主义者的影响在不断减弱。波兰的斯大林主义者被一个个地从党内主要位子上撤了下来,最后,这种危机落到了波兰出生的苏军元帅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头上,罗科索夫斯基当时还是波兰的国防部长和波兰政治局的成员。赫鲁晓夫以前所未有的举动支持罗科索夫斯基,于1956年10月19日同苏联政治局内除两人外的全部成员一起匆匆赶到了华沙,与此同时,苏联红军也调动军队进行威胁。但最后,正是赫鲁晓夫作出了让步,同意罢免罗科索夫斯基,同意哥穆尔卡于10月21日当选为波兰共产党第一书记。赫鲁晓夫之所以愿意遭受这一严重挫折,是因为他确信,哥穆尔卡是一位有主见但却忠实的共产党人,他决不会转而投靠西方。事实证明,这种看法是正确的,在以后几年中,双方发展了一种互相满意的关系,波兰虽然越来越不依赖克里姆林宫而独立,但的确仍是共产党国家,仍是华沙条约组织可靠的支持者。
在匈牙利,形势更加复杂。党的领袖马加什·拉科西是一位犹太人,这使这一有反犹传统的国家中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他还是一位老牌的斯大林主义者,曾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内在匈牙利监狱里呆了16年,因而这时不愿与"民族主义的"匈牙利共产党人分享权力。于是,同在波兰一样,上层的变革受到了阻碍。相反,下层爆发了革命,由于这一革命无法预测,因此,赫鲁晓夫向匈牙利派遣了苏联红军。
1956年10月23日,布达佩斯开始出现骚动,当时,一大群示威者在波兰事件的激励下,要求拉科西辞职,让位给有民族主义思想的共产党人伊姆雷·纳吉。秘密警察的反应是向示威者开火,从而使抗议示威转变成一场公开的革命,这场革命使纳吉一下子当上了总理,并使他作出了种种许诺、采取了种种行动。而这些许诺和行动都是苏联人所无法容忍的。为了抚慰很快就不仅活跃于首都、而且还活跃于各省的示威者,纳吉邀请两位非共产党人加入他的内阁,废除了集体化,宣布大赦反叛者,答应举行自由选举,并说服苏联人将他们的坦克撤出布达佩斯。
这一切并没有满足革命者的需要,他们这时进攻共产党总部,甚至不时袭击正在撤退的苏军。这样做时,他们暴露了自己全力反共、反苏的立场。和波兰人不同,他们并不满足于苏联势力范围内的自治。相反,他们要求西方式的民主,要求完全摆脱莫斯科或《华沙条约》的约束。这些发展对苏联在东欧的安全体系构成了无法容忍的威胁。11月1日,苏联人掉转坦克,重新开进了布达佩斯。于是,纳吉总理立即直布匈牙利为中立国家,拒绝摸受《华沙条约》,并向联合国发出了呼吁。外界没有给予任何帮助,因为美国正忙于总统选举,法国和英国正在远征苏伊士。革俞者被势不可挡的力量制服,以亚诺什·卡达尔为首的新的共产党独裁政府宣告成立。
苏联人虽然能为所欲为,但付出了在道义和精神上遭受巨大失败的代价。匈牙利工人和学生朝苏联坦克扔燃烧瓶的情景使